吉卜力AI風潮 應畫出侵權紅線
OpenAI近期推出可將照片轉換為「吉卜力風格」的AI圖像生成工具,在網路上引發爆紅潮,無數用戶沉浸在懷舊夢幻的畫風之中。然而,在這波技術驚艷與使用熱潮之下,卻也暴露出一個不可忽視的隱憂--創作者的權益正面臨空前的挑戰。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的說法點出關鍵:目前生成式AI是否屬於合理使用仍屬未明。尤其像OpenAI這樣的商業公司,所開發的AI模型是基於龐大的圖像與文字資料進行訓練,當中許多來源極可能包含未經同意的藝術作品。這樣的模式不僅模糊著作權界線,更對創作者形成實質損害。想像一位插畫家耗時數月完成的作品,卻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AI的學習素材,進而被生成出成千上萬張「類似風格」圖像,甚至被用來取代人類創作,這樣的狀況若不加以規範,將嚴重打擊創作社群的信心與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模仿風格」雖未直接構成侵權,卻不代表對創作者無害。AI生成的圖像因模仿風格而得名,但這些風格背後,是藝術家多年來累積的獨特語彙與技術結晶。當這些「語彙」被AI模仿至極致,並廣泛應用於商業用途時,實際上已削弱創作者在市場上的辨識度與價值。這並非單純的藝術參考,而是一種系統性的風格掠奪。若放任AI繼續以現行模糊規範運作,最終可能導致一種「風格通貨膨脹」的現象,創作者失去風格所帶來的競爭優勢,進而影響其在產業中的生存空間。
因此,從保護創作者的角度出發,我們應該主張更嚴謹的法制建構與實務監管。首先,AI公司應建立透明的資料訓練來源機制,清楚標示所使用的著作是否取得授權。其次,應強化「同意原則」,若AI需以某藝術家的風格進行訓練,應取得明確同意並給予合理報酬。再者,主管機關應積極制定AI訓練資料的合理使用範圍,並考慮對藝術家開放「風格選擇權」與退出機制,讓創作者能決定自己的風格是否能被AI模仿使用。
同時,我們也需要強化教育與公眾意識,讓使用者明白,雖然AI生成圖像看似無害,但其背後可能牽涉他人智慧財產。唯有在全社會建立起對創作價值的尊重與保護共識,才能守住創作自由與原創精神的核心價值。
科技的進步不應以犧牲創作者為代價。保護創作權利,不是阻擋AI發展,而是為AI未來的永續發展立下清晰且公平的規則。(作者為科技集團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