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危機總動員 歐盟公布「整備聯盟戰略」
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26日發起一項「整備聯盟戰略」(Preparedness Union Strategy),來提高歐洲預防與因應威脅的能力,包括舉辦例行性的跨歐盟軍警民聯合演習、以及鼓勵民眾常備至少可維持72小時的避難物資等方式,來因應天災和潛在外來威脅與資訊混合戰等風險。
繼2月的增加軍費方案「歐洲再武裝」(ReArm Europe)、3月上旬的「2030年準備就緒」(Readiness 2030)國防白皮書之後,歐盟執委會26日公布的「整備聯盟戰略」方案則針對民防。
根據歐盟執委會網站,這套戰略包括30項關鍵行動、以及一份推進聯盟整備目標的詳細行動計畫(Action Plan),並在所有歐盟政策中發展出一種「設計應急文化」,範圍涵蓋一般大眾、企業與公共部門的合作、軍民合作、以及歐盟成員國的合作等。
這項「整備聯盟戰略」的主要目標和行動包括:
保護歐洲的基本社會功能:
具體行動包括:
為醫院、學校、交通和電信等基本服務設施制定出最少限度的整備標準。
加強關鍵緊急物資(如醫療設備、防護裝備、能源備援設施等)的儲備。
提高氣候適應能力、以及水等關鍵天然資源的可用性。
提升民眾應變能力:
具體行動包括:
鼓勵大眾採行實際措施,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維持至少72小時的基本緊急物資(如飲用水、食物、手電筒、藥品等)。
在學校納入整備課程,並成立歐盟整備日(EU Preparedness Day)。
加強危機因應合作:
具體行動包括:
建立歐盟危機中心(EU Crisis Hub),統一調度資源、共享情報、指揮跨國應對行動。
讓公共衛生、能源、交通、國安等各領域部門能無縫協作。
強化軍民合作:
具體行動包括:
在歐盟各國舉行常態的整備演習,聯合武裝部隊、民防、警察、安全人員、醫護與消防人員。
促進軍民兩用投資。
提升前瞻與預測能力:
具體行動包括:
建立統一的風險資料庫與威脅分析,協助預防天災、網路攻擊、生物威脅、混合戰等多種危機。
加強成員國之間的情報互通與預警技術部署。
強化公私合作:
具體行動包括:
成立公私合作的整備工作小組。
與關鍵企業簽署協定,確保危機時期可快速取得基本物資,並確保關鍵生產線的安全。
加強與外部夥伴合作:
具體行動包括:
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等戰略夥伴在軍事機動性、氣候與安全、新興技術、網路、太空和國防工業方面進行合作。與周邊國家建立信賴夥伴關係。
歐盟已有各種危機管理政策工具箱,但分由不同部門主導,因此這套戰略方案旨在提出共通架構來促進合作,包括所有政策制定人員未來都要將安全概念納入思考。
歐盟執委會表示,這項「整備聯盟戰略」聚焦於7個重點領域。
前瞻與預測:
強化歐盟識別與分析新興風險和威脅的能力。舉例來說,這項策略旨在改善預警系統的運作方式,並增進對風險與威脅的前瞻性檢視能力。如此將有助於向歐盟成員國和執委會進行通報。
重要社會功能的韌性:
即使在危機時期也能確保醫療照護、交通、飲水、電信或公共行政服務等基本服務與設施的持續。
人口整備和社會韌性方面:
增強公民和社區預防和因應危機的能力。
公私合作:
促進政府和產業合作,以提高整備能力。
危機因應協調與有效的決策制定:
提升歐盟管理與因應緊急事件的能力。
透過外部夥伴關係增強韌性:
與國際夥伴合作因應跨境威脅。
總體而言,歐盟的「整備聯盟戰略」主要目標,在透過採取積極的整備措施來打造一個更有韌性、更安全的歐洲大陸,以便更能做好準備來因應21世紀的挑戰。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新現實促使歐洲要有新層級的安全整備。我們的公民、成員國和企業需要正確的工具來預防危機,並在災難發生時做出迅速回應」。
歐盟外交事務高級代表卡拉斯(Kaja Kallas)則指出,歐洲當前正面臨與日俱增的外部安全挑戰、和越來越多的混合攻擊。歐洲顯然必須在各面向與社會各層面變得更為強大。而預防危機永遠好過去處理危機後果,整備措施將是歐盟政府與社會整體共同面臨的挑戰,而歐洲倡議對此作出集體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