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險擬增緊急住宿費用保障
近年地震頻繁,去年0403花蓮大地震、今年0121南部大地震,地震險理賠條件嚴苛,民眾用不到導致覆蓋率低、災民也無法受到保障。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今年7月1日先針對臨時住宿所需費用小幅度改革,未來考慮參考日本分損方式,適時反映民眾風險所需。若地震險效仿日本分損制度,業者認為,與原先定位不同,費率重新計算後恐提高!
彭金隆昨到立法院財委會備詢,立委郭國文說,目前地震險理賠金額最高150萬元,且要全倒或半倒才會理賠,地震基金與保險公司的認定又不太一樣,導致民眾面臨災害求助無門。依郭國文資料顯示,2021年到2024年每年新投保件數在23萬到30萬件間,保費收入約44.6億到48.7億元,但是4年內理賠的件數僅只285件,不到300件,理賠金額也不到5億元。
彭金隆表示,因為921大地震台灣地震險的制度是仿效紐西蘭,為一次性重大地震做準備,與一般商業地震險不同,且目前投保率約40%主要來自房貸客戶,是保住宅火險時同時投保地震險。
至於地震險是否改革?彭金隆認為150萬元確實已不符重建所需,惟未來的改革方向應以應對緊急費用為主,不太可能調整保額。
地震保險基金總經理張嘉麟說,去年花蓮大地震時就已蒐集紅單房屋標準資料,直至今年3月才蒐集完成,預計今年7月1日重新簽訂再保合約,將緊急住宿費用納入。
產險專家指出,目前住宅地震險設計概念是「最基本」且要人人買得起,理賠條件是全損或不堪居住時,150萬元理賠金是重置費用,當芮氏規模7以上、類似921嚴重地震發生時,若5萬多棟房屋毀損狀況再次發生,數十年來累積的保險能量能涵蓋巨大損失。
分損制則是因地震而有房屋龜裂等不同損失,按保險條文按比例理賠,其實是類似現在商業型「擴大地震險」設計概念,保障多、甚至含裝潢,但保費相對貴、理賠也較繁瑣。目前基本地震險,全台保費不分區,單一費率年繳保費1350元;擴大地震險依保額、房屋條件不同,年保費至少5、6000元起跳;產險業認為,不必修改當前政策性的地震險條款,因最基本的住宅地震險投保率僅4成,更遑論採分損後、保費調高的地震險,恐怕陷入叫好不叫座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