埔里黃氏宗親清明祭祖大典
昨(四)日,埔里黃氏宗親於埔里鎮珠格里(舊名:埔里社保生蕃空庄、埔里珠子山十三分)的黃氏祖塔舉行一年一度的清明掃墓祭祖大典,來自全台灣各地的黃氏後裔二百餘人齊聚一堂,祭祀官以閩南語宣讀祝文、獻唱黃氏內外八句詩、進行客家傳統「掛紙」儀式,最後焚燒「金尾紙錢」禮成。場面莊嚴隆重,不僅展現了客家人慎終追遠的傳統美德,更呈現了埔里地區客家文化與閩南文化相互融合的獨特風貌。
本次清明掃墓祭祖活動,是黃氏謙安公派下祭祀協進會為了凝聚家族向心力,讓後代子孫了解祖輩遷徙來台的艱辛歷程與開墾精神而持續舉辦的重要儀式。特別的是,今年邀請南投縣政府、埔里鎮公所、文史工作者、民意代表及社區代表親臨現場觀禮,見證此活動致力於保留漢人傳統祭祀文化,並在埔里地區傳承這項大型客家祭祀儀式。
祭祀儀式莊嚴隆重,古禮與在地特色兼具。黃氏家族的祭祖活動在每年清明節舉行(本年清明節為四月四日),前一天由輪值家系(黃氏家族共有五房輪值)負責清掃祖塔周邊環境、修整墓地、除草、清理墓碑並搭建帳篷。清明節當天早上,輪值家系成員會開啟祖塔大門,擺設祭祀桌椅及佈置會場。
上午九時整,祭典儀式正式開始,由家族輩分最年長者擔任主祭官,帶領所有子孫點香向后土宣讀祭文並進行祭拜。隨後,眾人來到祖塔塔位前,依照輩分依序點香祭拜,由家族代表以閩南語吟誦祖先流傳的內外八句詩、獻詩,並稟報一年來子孫在學業及工作上的努力成果。
祭祀過程中,可見客家傳統「掛紙」的儀式。族人在歷代祖先及后土的碑石頂上放置一小疊黃孤紙(或金銀紙),並用小石頭壓住。此外,祭壇上擺放著以托盤盛裝的豐盛牲儀,包括雞、豬、魚等三牲,部分也以魷魚乾取代魚。另有鴨蛋、豆腐(豆乾或麵類)等祭品。香座前置放茶水,兩側則擺放蠟燭與鮮花。祭祀後,會焚燒壽金給后土,再焚燒銀紙、九金給祖先,並燃放鞭炮,宣告祭禮結束。儀式後,家人會將祭拜過的雞蛋、鴨蛋剝去蛋殼,象徵早日重生。最後,將祭拜過的酒澆灑在焚燒金銀紙錢的周圍,稱為「酹酒」,為整個掛紙儀式畫下句點。
值得一提的是,黃氏家族保留了焚燒「金尾紙錢」的習俗,這種紙錢印有衣、帽、鞋、梳子等各種用品的圖案,素面的則代表衣褲。這與六堆客家地區焚燒紙糊日常用品供祖先使用的習俗相似。
黃氏家族流傳的先祖黃峭公祖訓認親詩(或稱內外八句詩)被視為宗親在異鄉辨識同宗的重要依據。在清明掃墓祭祖時吟誦這些詩句,象徵著祖先與子孫心靈的連結,體現了慎終追遠的深刻意涵。透過結合詩詞創作與吟誦,更展現了家族對於傳家之寶的重視。
福佬客家文化祭典具獨特性,有望成為無形文化資產。埔里黃氏宗親雖已在埔里落地生根四代百年,並與當地閩南人在語言生活習慣上有所融合,但仍透過清明掃墓祭祖保有原鄉習俗,維繫百年不墜。這種在不同生活環境下產生的文化差異,具有研究價值。埔里地區目前已少有如此大型的家族祭祖活動,黃氏家族的祭典可成為埔里地區福佬客民俗文化資產,有助於弘揚傳統美德。其結合客家傳統與埔里在地閩南文化形成的「福佬客家文化祭典」,更具備獨特性。
黃氏祖塔的建築也富含教育意義,例如採用古典歇山頂屋脊,鑲上圓形球體以彰顯子孫遍及全球的祖訓;祖塔外部的三綱五常護龍、文筆官印護牆,以及祖塔內部的九玄七子塔位階梯,都旨在教育子孫孝道、勤奮及追求功名。祖塔更預留門柱供家族首位獲得博士學位的子孫題字,以此勉勵後代。本次埔里黃氏宗親清明掃墓祭祖大典,不僅是一場緬懷先人的傳統儀式,更是維繫家族情感、傳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活動。其獨特的「福佬客家」特色,以及對於傳統禮俗的堅持與創新,或許可為南投縣乃至台灣地區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與發展提供一個值得參考的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