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冷眼看川普的關稅戰

【專欄】冷眼看川普的關稅戰
【專欄】冷眼看川普的關稅戰

 

文/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多位臉友敲碗,要我評論美國政府剛宣布的對等關稅,台灣的稅率是32%。對川普上任後開啟的關稅戰,我的態度相對淡定,甚至可以冷眼旁觀。

為何我的態度可以如此淡定呢?因為川普的關稅戰是典型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最佳的對策就是讓子彈飛一下。以下是我的分析:

川普上任後,最早對加拿大與墨西哥發動關稅戰,理由是兩國放任非法移民與毒品進入美國。問題是,用關稅解決邊境問題等同頭痛醫腳,既無邏輯,也無說服力。

根據經濟學的教科書,關稅是最常見的貿易障礙,目的在保護國內廠商免受進口產品的競爭。問題是,扶植國內產業不能解釋川普的對等關稅。

美國進口的許多產品並無國內競爭,例如成衣、鞋類、家電、運動器材、資訊產品⋯⋯等。事實上,這些都是美國企業放棄的產業,根本不需要靠關稅扶植。唯一的例外大概就是高階晶片,但川普的對等關稅卻豁免了台灣輸美的晶片。

對進口產品課徵關稅也可平衡貿易逆差,這也是川普祭出對等關稅的理由。然而平衡貿易逆差的主要工具是匯率,關稅只是次要手段。詭異的是,川普對貿易夥伴的匯率操縱卻不置一詞。

川普宣稱全世界都在利用美國,低價傾銷產品到美國市場。長期以來,美國都有鉅額貿易逆差,而且數字逐年擴大。以過去十年為例,美國的貿易逆差年年增加,從五千億美元膨脹到九千多億。

自從1975以後,美國就未曾有過貿易順差。對多數國家而言,連續五十年的貿易逆差,國家早就破產了。那為何美國仍是全世界最富裕的國家呢?

理由很簡單:貿易統計數字大有文章!貿易數字的統計依賴海關,只要沒經過海關的國際經貿往來就可能被漏列。

美國是經濟高度開發的國家,服務業佔GDP的七成以上,製造業卻不到一成。這樣的經濟結構讓美國在貨品貿易有鉅額逆差,但在服務貿易卻有高額順差。

美國享有的服貿順差來源眾多,例如星巴克在全球各地收取的加盟金、臉書在全世界各地收取的廣告費、美國職棒在全球各地收取的轉播費⋯⋯等。然而服貿收入都不必經過海關,因此未必計入出口數字。

產業外移是美國製造業空洞化的主因。基於生產成本的考慮,許多美國企業選擇移地生產,包括直接投資與委託代工。移地生產可為美國企業創造可觀的利潤。

以蘋果的手機為例,裝配生產在中國,產品銷售在全球各地,但都不計入美國的出口。反過來說,在美國銷售的蘋果手機卻計入進口。美國的手機貿易有鉅額逆差,但蘋果電腦卻賺得爽歪歪。

美國企業在全球各地的營運,包括蘋果電腦在中國代工的手機、通用在中國裝配的汽車、好市多在台灣的量販店等,利潤皆未經過美國的海關,因此也未計入貿易統計。

美國的財政沒破產,另一個理由就是外國人對美元資產的喜愛。有錢的外國人喜歡投資美國股票,購買美國基金,甚至擁有美國不動產。

以李彥秀為例,她在加州購置豪宅,匯進美國的資金可被用來進口數萬輛的台製腳踏車。台灣出口的腳踏車要經過美國海關,但李彥秀在美國購置豪宅卻不用經過美國海關。

我可以繼續舉例,而且全都指向一個結論:美國的貿易成績不像統計數字看起來那麼糟。

簡單講,美國的貿易逆差被嚴重高估,甚至還有被隱藏的貿易順差。如果這個推論正確,那川普的對等關稅不就是「得了便宜又賣乖」嗎?

究竟川普的貿易戰所為何來?如果對等關稅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政策,那川普要的是什麼呢?先讓我賣個關子,等候下回分解。

基於以上的理解,我可以冷眼看川普的關稅戰。我也要提醒國內的民眾與官員,不要被對等關稅的名稱蒙蔽。唯有深入了解川普的政策目標,我們才能妥善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