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軍人覺醒:從沉默走向反共前線的吶喊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隨著中國共產黨對台灣的威脅與滲透日益加劇台灣社會的反共情緒正迅速升溫。總統賴清德近期針對紅色統戰與間諜活動提出17項對策並計畫恢復軍事審判以強化國安防線。此舉不僅回應了中配網紅(如擁有44萬粉絲的劉振亞)在社群平台鼓吹武統的挑釁也激發了退役軍人與民眾的強烈反響。在這樣的背景下軍人角色正從傳統的沉默與保守轉向積極發聲成為捍衛台灣民主與安全的關鍵力量。
社群平台Threads上許多退役軍人紛紛貼出服役時的迷彩軍裝照片公開表明「我是台灣人,我反共」的立場。他們回憶當兵歲月強調「國家有難必定挺身而出」並以具體梯次與軍階自述例如「陸軍2111梯報到,教召三次,隨時上戰場」或「四十一戰鬥機作戰隊,空軍中尉退伍,我會保衛台灣」。知名網紅「波特王」也曬出憲兵軍服力挺讓這股反共聲浪從軍人圈擴散至社會各界。
網友留言中不乏「願為台灣犧牲生命」與「台海若開戰,我必回應徵召」的熱血表態顯示反共已成為一股凝聚全民意志的潮流。這波熱潮的背後是對中國威脅的深刻警覺。劉振亞等中配網紅的武統言論遭移民署廢止居留許可後民眾開始正視紅色滲透的現實。而藍營立委大幅刪減國防預算的爭議更讓退役軍人感受到國家安全的緊迫性促使他們打破沉默勇敢發聲。
一位軍官上校孫先生(化名)針對共產黨對台企圖提出犀利觀點。他認為中國共產黨將統一台灣視為意識形態核心台灣的未來只有「被佔領」或「中共滅亡」兩條路沒有妥協空間。孫上校更喊出「罷免舔共、超越藍綠」的口號試圖以「是否親共」作為評判政治人物的新標準。
這一立場不僅凸顯反共的必要性也反映軍人對當前政治生態的不滿與期待。過去軍人多保持政治中立避免公開表態以維持軍隊的專業性與國家穩定。然而孫上校的發聲標誌著軍人角色的轉變。他們不再滿足於沉默而是選擇在國家面臨危機時站出來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這種轉變顯示軍人已意識到反共不僅是軍事任務更是社會責任。他們的發聲既是對國防安全的捍衛也是對台灣民主價值的守護。
孫上校的言論核心在於堅定的反共信念這一點無疑值得肯定。軍人作為社會支柱理應在面對外來威脅時展現堅定立場。然而「罷免舔共」若僅停留於口號層面缺乏具體標準與理據可能淪為情緒化宣洩進而加劇社會分裂。要讓這一主張具說服力軍人與公民團體應推動建立明確的評判機制例如立委在國防政策上的實際作為而非僅以意識形態標籤定論。
同樣「超越藍綠」的理想雖指向跳脫傳統政黨對立的願景但以「舔共」作為衡量標準反而可能製造新的敵我分歧。真正的超越藍綠應聚焦於理性辯論與政策實效例如如何平衡國防預算與經濟發展而非另立陣營標籤。軍人若要成為社會中流砥柱他們的發聲應引導台灣走向團結而非深化對立。
孫上校與退役軍人的集體發聲凸顯了軍人對反共的覺醒與社會責任感。他們不再只是國防的執行者而是轉化為意見領袖試圖重塑政治光譜。這一轉變令人振奮因為它顯示軍人正以實際行動回應中國威脅並關切台灣的未來。然而台灣若要走向成熟的政治格局單靠反共立場並不足以應對所有挑戰。經濟、安全與社會發展的整體策略才是穩定國家的根本。軍人可以透過具體政策建議例如強化國防教育、提升後備軍人動員效率等進一步展現專業影響力。如此軍人不仅能守護台灣的安全更能引領社會走向務實與穩健的未來。
從退役軍人的「我反共」熱潮到孫上校的鮮明立場軍人正以全新姿態參與台灣的公共事務。他們的覺醒不僅是對中國威脅的回應更是對民主責任的承擔。然而反共雖是當前共識如何將這股力量轉化為建設性的社會動力仍是台灣必須面對的課題。軍人與民眾攜手以理性與實效為基礎才能真正捍衛台灣的自由與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