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不能太倚美「這3任總統」最務實 林孝庭戳破台美粉紅泡泡:別抱不切實際幻想
川普(Donald Trump)在競選期間曾揚言未來台灣要交「保護費」。其當選之後,台灣一些政治人物或學者即主張,為了尋求美國安全保障,提高軍費支出占比,交「保護費」給美國未嘗不可。台灣的安全從戰後即高度依賴美國,台美之間的軍事關係,隨著不同的歷史環境,領導人的自主性是否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研究員與檔案館東亞部主任林孝庭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分析,到李登輝時代之前的歷任領導人,仍展現務實的一面,設法極大化台灣自主空間;台灣看待與美國的關係時,不要有太過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
美國老大哥,台灣小老弟?兩蔣至李登輝仍爭取台灣自主空間極大化
林孝庭說明歷史大背景,1979年以前台美之間簽訂《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美國在台灣派有駐軍,並透過協防條約架構對台無償提供武器,台灣也可以透過租借方式取得美方各種軍備。《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廢止後,美國對台灣不再有協防義務,台灣需透過各種管道向軍火商購買先進武器,其過程則需美政府評估批准。
「回顧戰後台灣50年的歷史,無論是兩蔣乃至李登輝時代,身為台灣領導人與最終決策者,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特徵,那就是盡可能讓台灣的自主空間極大化,盤點手上握有的籌碼,從而設法與美國交涉,爭取更多的國家利益。」
林孝庭從不同歷史階段的解密檔案內容中看到,戰後中華民國歷任領導人都很清楚美國是老大哥,台灣只是個小老弟,然而即便在如此不對稱關係之下,歷任總統仍致力於擴大外交選項,不論結局是否盡如人意。而在面臨外部挑戰時,歷任總統也都曾經設法降低對美國的依賴需求,李登輝執政晚期,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與江澤民聯手以「一中」原則框住台灣,施壓兩岸重啟對話,壓縮台灣的國際參與,為了回應此一不利局面,李登輝設法分散台灣軍購來源,與包括俄羅斯及白俄羅斯在內等國家祕密溝通接洽軍購,「雖然最後未必如願,也有可能只是一種姿態,但最起碼能看得見他的用心」。
秘密接觸蘇聯、低調發展核武,兩蔣父子為求台灣生存展現務實一面
再往前回溯到1960年代晚期,蔣介石明知美國不願意協助他實現反攻大陸,儘管當時「反共抗俄」是最高國策,老蔣仍大膽嘗試打「蘇聯牌」,派人秘密與蘇聯接觸。在「敵人的敵人是朋友」鐵律之下,趁中蘇共鬧翻之際,兩蔣認定與蘇聯之間有接觸試探的必要,表面上看來老蔣是反共意識形態非常強烈的政治強人,然為了台灣的生存,其操作手法仍展現務實的一面。
林孝庭再舉一例,台灣自197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一直瞞著美國秘密研發核武,就算老美不斷出手打壓制止,蔣經國仍希望能擁有一定的籌碼,以便台灣在面對外在形勢不利變化之時,能保有適度的軍事震懾能力。發展核武計畫直到1988年初時任中科院核能所副所長張憲義叛逃,才在美政府巨大壓力之下胎死腹中,「但從整個事件來龍去脈之中可以看出,不管在軍事或外交層面,小蔣都希望保有自主空間,盡可能不要凡事都依賴或聽命於美國。」
做為鑽研戰後台灣的歷史學家,林孝庭從研究過程中清楚掌握到兩蔣父子與歷任美國政府之間的拉扯關係。譬如蔣介石秘密籌劃反攻大陸「國光計畫」時,他內心裡其實很清楚,沒有美國人支持是不可能實現,但仍設法在不依靠美國的前提下,爭取自主反攻能力,並保有獨立的生存條件。
話鋒一轉,從歷史拉回到當代,對於當前台、美關係,林孝庭認為「時空環境當然已經不一樣,中國大陸崛起之後,整體實力與過往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語,這肯定會壓縮台灣處在中、美兩大強權之間可以操作轉圜的空間。」至於現在的主政者想法為何,林孝庭表示沒有檔案資料證據他不願妄下評論,或許賴清德總統有他自己的思考角度,也未必事事都與華府觀點一致。
中華民國走向在地化無可避免,兩岸和平共存與交流必須尋求公約數
《意外的國度》是林孝庭的代表作,這本名著往往被拿出來與日本學者若林正丈有關「中華民國台灣化」的學術作品相提並論。蔡英文時代提出「中華民國台灣」,賴清德時代進展為「無論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台灣,或是台灣,皆是我們自己或國際友人稱呼我們國家的名稱」。學術研究與近兩任總統對於台灣地位的認知與表述之間,是否存在必然或偶然連結?
林孝庭表示,當1970年代台灣政治走向在地化與本土化時,「中華民國」與「台灣」兩者之間的糾葛就會變得無從避免。1971年退出聯合國之前,全世界認可台北代表全中國;退出聯合國之後,中國代表權被北京取代,中華民國只剩下台澎金馬,如繼續堅稱自己代表全中國,國際上已缺乏可信度。李登輝主政之後,廢除動員戡亂體制,然而在憲法上仍是「一中」,因此他只能務實承認中共對大陸擁有治權,尋求兩岸之間開啟正常交往,同時拓展國際空間,重新爭取中華民國已經失去20年的外部正當性,這是1990年代時空脈絡下的一個必然結果。
中華民國走向在地化的過程中,如果排除「台獨」選項,那麼為了同時說服國際社會與台灣百姓,把「中華民國」這塊招牌與「台灣」這塊土地進行連結,已是無從迴避的大趨勢。「當年國民黨面對『台灣』這個名詞的困難程度,與民進黨前身黨外運動面對『中華民國』的困難,可謂不相上下。」如今大多數台灣百姓已將兩者結為一體。對於未曾經歷過兩蔣時代的台灣年輕一輩而言,可能會覺得只要把台澎金馬顧好即可,何必再去多管中國大陸。
然而林孝庭表示,「不要忘記,從中國大陸角度來看,台灣與大陸都屬於中國,都是神聖不可分割領土的一部分,對於歷任中共領導人而言,這是核心利益,也是不可侵犯的一條紅線。另一方面,中華民國政府由兩蔣遷往台灣已經75年,迄今依然屹立不搖,這也是一個客觀事實,兩岸之間如果真要和平共存與相互交流,必須求同存異,從歧見中尋求一個公約數,同時以兩岸人民的福祉為優先考量。」
支持台灣牽制中國成美國兩黨共識,看待台美關係莫有不切實際幻想
至於川普上台之後的中美台三邊關係發展會如何演變,林孝庭目前服務於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該研究所政策立場傾向於共和黨,其中不少同仁曾任職於川普的第一個任期,在林孝庭看來,迄今為止美國的一個核心利益在於如何防止中國崛起所帶來的挑戰,這已是共和與民主兩大政黨之間難得的共識。在此情況下,台灣對華府而言確實是一個可以操作的槓桿,「透過支持民主台灣來牽制中國,這樣一種格局與態勢在短期內應不會有太大改變。」
林孝庭提醒,美國各黨派政治人物,不論是否曾經訪問過台灣,還是曾發表過友台言論,其優先考量永遠是美國自身利益。「不要看政客說了些什麼,要看他們到底做了些什麼」,藉由這句華府政壇至理名言,林孝庭建議吾人在看待未來台美關係時,需要多一些冷靜、務實與理性,不要有太過不切實際的期待與幻想。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