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公視攜手推動資訊無障礙 AI手語氣象主播明年上線

【民眾網方健龍綜合報導】工研院攜手公視合作打造AI手語氣象主播,今(9)日舉辦「AI手語 幸福台灣」記者會,宣布雙方將簽約完成階段性任務後,預計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最快明年下半年上線。此次合作不僅提升氣象資訊的普及性,更為聽障者帶來可即時掌握天災等警訊之全新解決方案,為資訊無障礙推動跨出重要一步,展現公益科技的實踐力。

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表示,「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AI科技可以幫到需要幫助的人。今天雙方合作即是發展「普惠科技」的一大重要案例,讓普羅大眾都有平等機會能運用AI科技。工研院過去曾與國家兩廳院、桃園市政府合作「5G共感穿戴裝置」震動背心,讓聽障者打破音樂的感知界限等,這些都是工研院以科技守護民眾、增進社會福祉的案例。觀察現行聽覺機能障礙者,與手語翻譯員,供需之間存在一定的差距。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資料顯示,截至2024年第2季聽覺機能障礙者為136,355人。依據勞動部統計,截至2024年10月,全臺手語翻譯員僅有616人。希望「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不僅填補手語翻譯人力的缺口,也能讓聾人透過大眾媒體獲得平等的資訊權利。

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表示,公視長期製作身障相關節目「手語新聞」與「聽聽看」等,也一直秉持「希望明天比今天更好」的想法;隨著AI科技演進,公廣集團積極思考運用科技的力量,為聽障朋友打造更友善的媒體環境。胡元輝說,「資訊平權是現代社會的重要價值」,也期望透過傳播科技,輔助聽障人士在面對緊急狀況,例如颱風、地震等天災時能夠即時掌握最新消息。

工研院副總暨資訊與通訊研究所所長丁邦安表示,工研院技術團隊自2023年開始研發AI手語翻譯員,打造臺灣手語資料庫。不同於現行一般AI主播技術,主要處理語音生成、對嘴同步相對單純;手語是一種視覺語言,具有表達的複雜性,透過手勢位置、面部表情來傳達意思。手部動作的精確極為重要,需要高精度的骨架估算技術與深度學習手勢生成模型,同時,加上手語發展會受到當地口語影響,須透過專業的手語翻譯員及聽障者共同建立語料庫。因此,此次雙方合作不僅是提升資訊平權,也是傳承臺灣手語,保存重要文化資產。

工研院與公視攜手合作,透過與專業手語主播合作建置的氣象手語語料庫,結合人工智慧骨架生成技術和深度學習模型,能生成AI虛擬主播以流暢的手語動作與表情,即時播報氣象。工研院擘劃「2035技術策略與藍圖」,以智慧化致能技術為基礎,支持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和韌性社會四大應用領域。此次透過智慧化致能技術的AI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社會公益上,未來期望讓更多族群皆能享受文化平權。

《圖說》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左)、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共同宣布將在2025年打造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左)、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共同宣布將在2025年打造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工研院與公視合作打造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左起為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黃淑芬、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工研院與公視合作打造AI虛擬手語氣象主播,左起為中華民國聾人協會理事長黃淑芬、公廣集團董事長胡元輝、工研院董事長吳政忠。(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工研院利用人工智慧將文字轉手語影音。氣象口播稿可立即轉換為手語專用的手播稿,再生成「AI虛擬手語主播」。(圖/工研院提供)
《圖說》工研院利用人工智慧將文字轉手語影音。氣象口播稿可立即轉換為手語專用的手播稿,再生成「AI虛擬手語主播」。(圖/工研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