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獨家專訪》 曾五年三次辭職,「當時我只剩台積電一條路!」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自2018年退休後筆耕不輟,歷時六年,自傳下冊終於問世,而距離1998年的自傳上冊,已相隔26年。近來,張忠謀接受《遠見雜誌》獨家專訪,暢談《張忠謀自傳》寫作歷程、業界秘辛與台積電創辦歷程。
《張忠謀自傳》將近30萬字的上、下冊全集,於11月29日由天下文化正式出版。
親撰自傳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2018年退休後即動筆,卻因疫情與健康因素而寫寫停停,花了六年,才在93歲高齡,成就近20萬字、涵蓋54年歲月的下冊巨作。
張忠謀:寫自傳常掉淚,我彷彿重新活過一遍!
隨著自傳付梓,寫就上、下冊共約30萬字的張忠謀,不只圓了少時的文學夢,還可能一躍成為暢銷作家。《張忠謀自傳》出版社「天下文化」同步推出自傳下冊、上下冊聯賣的套裝全集兩種版本,預購首日就攻占各大新書排行榜第一名;「還沒上市就再版三次!」根據出版界透露,以預購與團購熱度推估,即將締造近年書市奇蹟。
「寫完了,輕鬆一點啦!」交出自傳手稿後,被譽為「台灣半導體教父」的張忠謀,在接受《遠見》專訪時笑說自己「如釋重負」,一點也不「意猶未盡」。也就是,儘管自傳下冊只寫到2018年、他自台積電退休時,但未來可沒打算再有「傳外傳」的續章了。
他在專訪中透露,自傳上、下冊都是為自己寫的,因為在寫書的過程中,等於重新又活了一遍。除了上冊「邊寫邊泣」,這次下冊也是常常寫到掉眼淚,他表示,比起少年、中年,「老淚是比較少了,可是感情還是一樣的。」
張忠謀飽讀中西經典,鍾愛《紅樓夢》、熟讀海明威。隨著《張忠謀自傳》全集的推出,這位曾經的文藝少年,不僅在中年完成了科技夢,也在晚年一圓文學夢。
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造山運動的起點
儘管張忠謀已在自序中表明「此書是我的自傳,不是台積電歷史」,然而,翹首以待的讀者中,不乏科技大老與各界領袖,都想透過張忠謀自傳中的「第一視角」,重回台積電、乃至於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歷史現場。
張忠謀重新鋪墊一幕幕人生往事,大致分為三大階段:首先,是他在半導體大廠德儀的25 年,也是他經理人的養成階段;第二,是短短三年的工研院院長生涯;第三,當然就是台積電,「我一生最重要也最成功的工作」,篇幅將近2/3。
台灣科技政策掌舵者與半導體開路先鋒,例如李國鼎、孫運璿、方賢齊、潘文淵、胡定華、史欽泰及曾繁城等人,也在張忠謀筆下依序出場,帶讀者回到「護國神山」的造山運動起點。
曾經五年三次辭職,「我只剩一條路,台積電!」
從1983到1988的五年內,張忠謀歷經德儀、通用器材與工研院的三次辭職。36年過去了,如今從張忠謀專訪之中,仍可感受他當時自喻為「過河卒子」的深刻惆悵。
「我沒有錯,我只是輸了而已!」受訪時,張忠謀如此總結工研院院長任內感想。之所以這樣說,跟他擔任工研院院長三年期間的三大改革有關,其中只有創辦台積電一項算是成功,其他兩項失敗收場,還被貼上「欠缺人和」的標籤。
「我三次辭職,已經無路可走,只剩下台積電這條路,」張忠謀說,當年自辭去工研院長一離時才57歲,正值盛年,距離他設定的、至少做到65歲退休,還遠遠太早,於是他全力投入台積電的籌辦。
專訪中,他也談及台積電創辦初期的秘辛,例如與飛利浦(曾是台積大股東)的微妙關係、對台積電初期三位外籍總經理的評價、與英特爾和蘋果的競合、對台積電的期許,以及川普不知道的台積勝出祕訣等。
張淑芬是《張忠謀自傳》見證者,也是書中人
此次封面故事,《遠見》也獨家專訪張忠謀的夫人、台積電慈善基金會董事長張淑芬,她不僅是《張忠謀自傳》寫作過程的見證者,更是書中人。張忠謀曾說自己的成就「除了台積電,還有芬」,很認可張淑芬的兩大領域:繪畫、公益。
多年來,張淑芬的畫作數度登上蘇富比與佳士得藝術拍賣會,慈善事業也在今年首度「出海」、 跨境到了日本台積熊本廠JASM。今年,更是張淑芬帶領台積慈善事業的第15週年。
《遠見》專訪中,張淑芬談兩人結婚23年來的相處之道,分享她如何為他擱下畫筆,他又如何為她戒了菸斗。究竟時光長廊中,兩人如何相知相守?
張忠謀自傳獨家披露「關鍵時刻」四場景
張忠謀親撰的《張忠謀自傳》下冊,以近20萬字,自剖54年來的職涯起伏及創業艱辛。《遠見》在12月號雜誌中,獨家披露書中由張忠謀親撰圖說的珍貴圖輯,以及四個關鍵場景,透過張忠謀之筆,窺見他的企業決斷與人生感悟。
章節包括:
1989年〉李健熙約吃早餐,給「記憶體的誘惑」一個忠告
2009年〉收回CEO職,為蔡力行「保留繼承我職位的機會」
2011年〉英特爾搶入,台積曾與蘋果「暫停協商」兩個月
2013年〉徵詢黃仁勳任台積電CEO,二度遭拒「我已有工作」
▋川普2.0來了! 台積電能再旺10年?
川普即將重返白宮,強調美國優先、保護主義的「川普2.0」將至,會是台灣半導體2025新挑戰?此外,邁入超摩爾時代,台積電身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還能再旺10年?魏哲家掌舵,台積電的關鍵下一步?台積電與台灣半導體挑戰的完整解析,請見12月號《遠見》封面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