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偏頭痛變全身痛 共病症纏身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39歲黃姓男子長期飽受慢性偏頭痛折磨,原本透過藥物還能控制,但頭痛不僅加劇,更演變成全身都痛,從頭到腳都不對勁,常感疲累、腦霧,嚴重影響睡眠與情緒。他四處求診做了很多檢查,發現並非結構性病變引起慢性疼痛,因經常請假又被同事或長官覺得是「無病呻吟」。經光田醫院神經醫學部部長楊鈞百診察後,確認除患有慢性偏頭痛,還伴隨纖維肌痛症、憂鬱症、不寧腿等「共病症」纏身。
楊鈞百指出,慢性疼痛常互為共病且多樣化表現,患者遊走於神經科如偏頭痛、纖維肌痛症、腦傷症候群,復健科為頸部、下背痛,精神科是情緒障礙、失眠或創傷後壓力症候群,腸胃科大腸激躁症,泌尿科膀胱過動症及牙科顳顎關節疼痛。
據統計,慢性疼痛影響全球超過20%的人口,大幅影響生活品質與國家生產力,需要醫師詳細的問診,才能抽絲剝繭,通盤了解,給予正確的診斷與處置。
楊鈞百表示,大腦對疼痛的感知,涉及身體感覺疼痛的強度、位置及性質,情緒含憂鬱、焦慮、失眠,以及認知如記憶力、專注力、判斷力變差,所以慢性疼痛帶來的衝擊是身、心、靈全面性的影響,自然也不是單靠止痛藥物就能消除疼痛。
研究發現長期使用止痛藥,會改變大腦的可塑性,導致有些慢性疼痛疾患會更加惡化,頭痛發作更加頻繁。
楊鈞百說,慢性疼痛就像「留在腦內不舒服的記憶」,還好目前有藥物如神經穩定劑或血清素與正上腺素回收抑制劑,除了治療憂鬱症外,還可以調整疼痛路徑,改變疼痛記憶的迴路。
但這些藥物也能會出現昏沉、水腫或便秘等副作用。有經驗的醫師會力求平衡,在盡量減少副作用的前提下提高療效,提升生活品質,而當疼痛減少或功能改善,就可視情況停藥或減藥。
他說,黃姓患者除接受藥物治療外,還接受了多項治療,包括專為偏頭痛設計的降鈣激素基因相關肽單單株抗體(艾久維注射液),合併肉毒桿菌素注射治療慢性偏頭痛,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憂鬱症,研究也顯示重複經顱磁刺激可調整腦部疼痛訊號、重組神經迴路,將不好的記憶洗掉,而可以治療慢性疼痛如纖維肌痛症。
楊鈞百強調,疼痛與情緒息息相關,負面情緒會加重疼痛感受,因此患者需學習轉念,保持樂觀,避免過度專注於疼痛。同時,改變生活習慣是關鍵,包括平衡工作與休息、釋放壓力、改善飲食以減少發炎反應、規律運動及確保充足睡眠。
透過整體調整與全方位治療,黃男的偏頭痛與身體疼痛發作頻率與強度大幅降低,重拾健康與生活品質。
楊鈞百提醒,慢性疼痛不應僅依賴止痛藥,而應透過專業評估,從飲食、睡眠、運動到壓力管理,全方位從生活中打造「無痛體質」,減少病痛對生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