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視陸配 無助國安

(圖/本報系資料照)
(圖/本報系資料照)

回顧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前,國人或多或少曾在國際新聞中,聽聞亞速營在烏東對俄語人口進行迫害的事件。雖然烏俄戰爭的根源在於烏克蘭是否加入北約,但俄羅斯在對外政治宣傳中,始終不斷援引亞速營的爭議歷史,強化其出兵的道德正當性。

令人憂心的是,今日台灣,極端言論也正在為北京提供類似的機會。一些激進分子公然針對陸配及其子女發動社會性排斥,甚至有極端者在「黑熊學院」粉絲專頁留言,表達「希望可以合法獵殺陸配」的仇恨言論,嚴重撕裂台灣社會的善意與團結。

目前在台灣約有14萬名陸配,加上其子女與配偶,總數超過30萬人。這些人多已歸化,具備完整公民身分,但卻因政治氣氛而日益邊緣化。他們在輿論與兩岸關係日益緊張的環境下,身分認同與人身安全逐漸陷入灰色地帶,被視為「不可靠的他者」,成為社會疑慮的對象。

如同陸委會所言,任何鼓吹使用武力改變兩岸現狀的言行都應受到譴責。那麼,這些極端的仇恨言論,難道不也是一種激化兩岸對立的方式嗎?

民主社會並非未曾遭遇過相似困境。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對日宣戰。之後,在美國的日裔居民遭受全面的歧視與打壓。1942年2月,羅斯福總統簽署《行政命令9066號》,賦予政府權限,以戰爭需要為由限制部分族群自由,導致約14萬名日裔美國人被迫遷移至拘留營生活,其中約三分之二是美國公民。他們失去家園與財產,只因出身遭到質疑,直到戰爭結束後才被陸續釋放。

多年後,在當事人與社會輿論持續推動下,美國國會於1988年通過《日裔美國人自由法案》,由雷根總統簽署,正式向受害者致歉,指出當年政策是基於「種族偏見、戰時恐慌與政治領導的失敗」,並支付超過16億美元的賠償金。

今日的台灣,部分政策與輿論似也開始陷入戰爭恐慌。以中共可能於2027年犯台為前提,便試圖對陸配進行「戰前清掃」,要求在修法前早已歸化入籍、取得國籍逾20年的陸配與陸二代,出示幾乎不可能取得的政治文件,實為罔顧信賴保護原則,直接陷入了「族群偏見、戰時恐慌與政治領導的失敗」境地,形同預設陸配與其子女為敵。下一步,是否將驅離、集中管理這群「不純粹的公民」?

台灣若真心捍衛民主價值,就不能容許在戰爭陰影下放任極端情緒蔓延。仇恨言論與歧視政策不僅無助於國家安全,反而將破壞社會團結削弱凝聚力。(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