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哈頓肉品包裝區 最後一家肉商謝幕
紐約曼哈頓肉品包裝區(Meatpacking District)最後一家肉商即將拉下鐵門,搬往其他地方營業;肉品包裝區從全盛時間200家肉品加工店,到之後夜店與最後高檔餐廳進駐,見證了一代人的歷史。
即將重建 僅存店鋪遷出
據美聯社報導,在1900年約翰·喬巴吉(John Jobbagy)的祖父從布達佩斯移民到美國,就此跟隨其他肉販在曼哈頓切肉和運送肉品,而這個地區又被紐約人稱為「肉品包裝區」,如今原本的肉鋪僅剩幾家,取而代之的是高端精品店與餐廳。喬巴吉和其他租戶已接受市政府的協議,將搬出以便進行重建,「我長大的街區只剩下記憶,」68歲的喬巴吉說,「它已經消失了20多年。」
全盛時期 逾200店家營運
在全盛時期,當地擁有超過200家屠宰場和包裝廠,肉品和家禽在此卸載、分割並迅速運往市場。現在碼頭則變成休閒區,廢棄的貨運鐵路變成了高線公園,惠特尼美術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也於2015年搬到了喬巴吉肉品公司旁。
不過,部分新進駐的零售商家還是保留了肉品加工過往的回憶,例如在時尚品牌Rag & Bone店面外露磚頭入口處,前一位店家「Dave’s Quality Veal」(大衛高品質小牛肉)的招牌經過仔細修復後仍保留在原處。
現在當地的聲音、氣味和感覺已經不再像喬巴吉在1960年代末為父親工作時的模樣。當時肉類加工工人會在儲物櫃裡放威士忌,以便在冷藏廠房內工作時保持體溫。
喬巴吉說在外面,「特別是在炎熱的日子裡,靠近養家禽的地方,那真是臭氣薰天。」
冷藏包裝技術新 遭淘汰
隨著冷藏和包裝技術的進步,肉品業開始在中西部集中發展,許多肉品加工廠每天可屠宰和包裝超過5000頭公牛並直接送往超市。因此,曼哈頓的肉品加工廠逐漸關閉或搬遷至他處。
1970年代開始,酒吧與夜店進駐當地,點亮當地夜間生活,形成性俱樂部和屠宰場並存的景象。
接著幾十年過去後,時尚設計公司與餐廳陸續進駐取而代之。
另一個轉捩點是2009年高線公園開幕,這座公園建於一條1930年代的廢棄鐵軌上,現在這條廣受歡迎的綠道兩旁是飯店、畫廊和豪華公寓大樓。
歷經多次變遷 迎接新生
該地區一直在變化,當地建築保護團體「村莊保護」(Village Preservation) 執行長伯曼 (Andrew Berman) 說,「這裡並非一直是肉品加工區。在此之前,是一個批發農產品區,更早之前則是一個貨運區。」早在1800年代初期,美軍甘斯渥特堡 (Fort Gansevoort) 就在這裡,「所以這個地方經歷過多次變遷,未來也將持續迎來新生。」
喬巴吉打算跟著他的兄弟和員工一起退休,這些員工大多是與他一起受訓並存錢打算在宏都拉斯、墨西哥或多明尼加買下第二間房子的拉丁裔移民。他期待當市場最後一把切肉刀落下時,自己是最後一位堅守崗位的肉品加工商。
喬巴吉說,「我很高興自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我沒有在以前離開。」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川普點名無緣媳婦任駐希臘大使 傳她已與兒子分手
紐時:近年移民潮創下美國歷史新高 超過百餘年前盛況
缺無障礙設施 華男告52家華埠餐館 店主批:敲詐勒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