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侑誠《格子》創作展 藉由藝術抒發情懷並撫平傷痛

李侑誠(右)透過一格又一格的描繪,用藝術語言,勾勒出他想對外界表達的觀點,恩師黃志偉(左)則期盼觀眾能自在感受。 (記者王正平攝)
李侑誠(右)透過一格又一格的描繪,用藝術語言,勾勒出他想對外界表達的觀點,恩師黃志偉(左)則期盼觀眾能自在感受。 (記者王正平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藝術家定要有斯文浪漫的造型?在帕莎蒂娜青海餐廳推出《格子》創作展的李侑誠,儘管外型就像碩壯的運動員,卻隱藏受傷的心靈,藉由藝術抒發情懷,並撫平成長傷痛,他在二維表象的尺度內,用一格一格的深淺描繪,忠實呈現「我該如何度過」的心情寫照。

策展單位新思惟人文空間總監黃志偉指出,侑誠是其任教崑山科大視覺藝術研究所的學生,他內舉不避親,協助侑誠策劃這檔個展,也呼應新思惟自創立以來,一直著重在推動高雄與台南在地藝術家的使命,而侑誠透過一格又一格的描繪,用藝術語言,勾勒出他想對外界表達的觀點。

李侑誠說,幼稚園中班啟蒙繪畫,國中就讀美術班,高商選讀廣告設計科,大學主修美術,但他坦言,那段成長階段,還沒有將藝術創作視為未來之路,當時只想留在學校當講師,謀求一份安穩的工作。

會有這樣的念頭,與侑誠成長背景有關,李家原經營小型成衣工廠,之後李父轉型投身保險事業,但無奈遇上健康違和,從家中經濟支柱,變成需要人照顧,這讓侑誠很有危機意識,覺得穩定重於一切。

侑誠向恩師黃志偉報告,他的《為完成》系列「格子」階段,在形式限定中,想傳遞不同的情感表現,想訴說冰冷、溫暖、破碎、繽紛等的情緒,期盼觀眾能自在感受。但黃志偉覺得一再以格子重複表現,感覺侑誠的創作進入「撞牆期」,卻放手讓他持續進行。

李侑誠解釋,這類的一再重複的格子作品,其實應歸類為行為藝術,他很仰慕台裔美籍藝術家謝德慶,在行為藝術圈相當知名,以格式化的檔案語彙,透過視覺表現勞動力。

他覺得,「想怎麼過」與「該如何過」,一直是困擾現代人的生命問題,以當前數位影像化的時代,人們重視「網路形象」的表面感,已超越「現實感受」,點閱率與按讚數,成為價值評斷的標準,讓人們在此種運作模式,獲得輕易的成就感,以及一次次的短暫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