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突售巴拿馬兩港口經營權...《日經》:牽涉川普時代美中關係惡化預言之一

 

香港大富豪李嘉誠突然出售位於巴拿馬運河周邊兩個港口等經營權,《日經》報導指出,習近平登上中國領導人地位後,李嘉誠便逐步出售並縮減他在中國大陸所持有的大量房地產資產,可謂看穿中國政治與經濟未來的睿智之舉,這一次則成為牽涉到川普時代美中關係惡化的宏大預言之一

 

預見中國權力鬥爭的先知,從巴拿馬看見美中未來

 

突然決定出售位於巴拿馬運河周邊兩個港口等經營權的香港大富豪李嘉誠,這位代表中華世界的96歲老企業家,其敏銳的嗅覺如今正受到全球矚目。他一貫以來廣受好評的商業直覺,所預見的中國以及美中關係的未來,究竟會是什麼樣貌?

 

李嘉誠親眼目睹了中國共產黨內激烈的權力鬥爭。這一切可追溯到正好三十年前。當時在離中國權力核心中南海不遠的繁華地段王府井,李嘉誠集團參與的王府井周邊大型開發案,讓他親身體會到中國政治的可怕。

 

1995年4月4日,北京郊區傳來槍聲。隨後,北京市的首席副市長被發現身亡,據稱是用手槍射擊頭部自殺。此案牽涉到王府井的開發,最終演變成震撼中國政界的重大貪腐醜聞。

 

不久後,原本是「北京幫」核心、北京市一把手的陳希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突然遭到免職。雖然他被以貪污罪判處16年徒刑,但後來也有人質疑,他所犯的罪行是否真的值得如此重罰。

 

江澤民奪得權力鬥爭勝利,開啟蜜月關係

 

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從上海市委書記一躍成為中共最高領導人總書記的江澤民,對北京政界來說仍是「新面孔」。即便有最高實權者鄧小平的支持,他自己的政治基礎仍非常薄弱。

 

從北京市副市長突然身亡引發的陳希同下台事件,就是一場攸關生死的激烈權鬥。可以看出江澤民為了鞏固中央權力,打壓了原本盤踞中央的「北京幫」勢力。

 

1998年11月,江澤民(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與魯迅的孫子、以及曾指導魯迅醫學的「藤野先生」的孫子在仙台市博物館前獻花。

 

身處風暴中心的李嘉誠想必也冷汗直流。然而,由於事件的本質是中國共產黨內部的權力鬥爭,因此王府井的商業設施、飯店、公寓等大型開發案雖一度停擺,但影響只是暫時的。

 

李嘉誠在天安門事件後,趁著中國遭西方制裁之際切入市場,透過港口、碼頭等事業與中國政府交通部(相當於日本過去的運輸省)旗下的直屬企業建立深厚關係,這是90年代初期的背景。

 

從1995年陳希同事件以降,他與當時已逐漸確立為鄧小平接班人的江澤民關係更加緊密。與江澤民及其派系所掌控的交通部門建立的深厚管道,成為李嘉誠的巨大資產。

 

這也成為李嘉誠集團取得巴拿馬運河兩端港口經營權的基礎,當時中國也從江澤民時代開始給予支持。這正好是在1997年英國將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的時期。對李嘉誠來說,最有恩的首先是鄧小平,其次便是江澤民。

 

而江澤民在香港回歸後,做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決策。進入21世紀後,美中貿易迅速擴大,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港口也隨之受益,因為通航量增加帶來可觀利益。這一結構在胡錦濤時代中國經濟的快速成長下更加穩固。

 

然而,2012年習近平成為中共總書記之後,一切開始出現新的變化。中國國內經濟局勢與國際環境均發生變化,尤其是美中關係出現劇變。

 

今年1月川普政府重新上台後,原先的利益結構出現根本性改變的可能。川普公開表示要「奪回被中國影響的巴拿馬運河」。在美中對立與關稅戰之下,連擁有巴拿馬權益的香港企業也可能成為川普的直接打擊對象,情勢超出原本想像。

 

不久之後,巴拿馬宣布將在到期後退出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經濟圈構想。連主權國家都無法承受川普的壓力,對主要從事港口業務的香港民營企業而言,簡直可以說是生死存亡的危機。

 

中國官媒轉載對香港企業的批判

 

李嘉誠的動作相當迅速。他所創立的長江和記實業(CK Hutchison Holdings)於3月4日宣布,已與包含美國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在內的投資者聯盟達成協議,出售包括巴拿馬運河周邊兩座港口在內的多數海外港口的實質經營權。此次交易對象不包括香港與中國大陸的港口。

 

正逢中國召開相當於國會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全人大)等事務繁忙之際,習近平政權的反應卻異常遲緩。然而,最近開始出現一些間接的批評。這些是在全人大於3月11日閉幕之後開始浮現的。

 

負責香港政策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香港澳門工作辦公室等單位,在其官方網站上轉載了中國官媒《大公報》的一篇文章,該文指責李嘉誠此舉「損害國家安全與利益」。

 

《大公報》甚至發表評論要求CK和記「中止交易」,並暗示該交易可能違反一年前在香港施行的《香港國家安全條例》。這種來自北京的間接壓力,是否會讓CK和記重新考慮其決策,值得持續觀察。

 

儘管如此,CK和記再怎麼說也是一間民營企業,無法抵禦美中兩大國交鋒下所產生的國際政治風險。中國習政權高喊「愛國」「國家安全」,但要完全保護並非國有企業的李嘉誠集團,恐怕也力有未逮。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時,許多香港企業隨著那股聲勢靠向中國。當時的前提是鄧小平對香港許下的「五十年不變」的「高度自治」、「一國兩制」承諾。

 

這項承諾雖在江澤民與胡錦濤時代延續,但如今距離主權移交已過二十餘年,鄧小平的承諾實際上已遭破壞,因此以香港為據點的「商人」行動方式出現重大改變也就不足為奇。時代,確實變了。

 

李嘉誠於1928年出生於中國廣東省。作為一位見證近百年中國歷史並在其中生存下來的人物,他擅長察言觀色。他的真正本領,在於對中國政治、經濟,以及環繞中國的國際政治與經濟局勢的敏銳洞察力。

 

房地產泡沫破裂之際損失最小

 

習近平登上中國領導人地位後,李嘉誠便逐步出售並縮減他在中國大陸所持有的大量房地產資產。自2021年起中國住宅與房地產市場泡沫明確崩潰之前,他已默默進行了「損害控制」。這可謂是他看穿中國政治與經濟未來的睿智之舉。

 

高樓林立的北京郊區住宅區

 

這位香港大富豪悄悄進行的資產出售行動,早已引起中國境內多位知名「房地產大亨」的關注。其中部分人甚至模仿李嘉誠進行資產出售,成功避開災難。「預言者李嘉誠」的聲譽,也因此變得不可動搖。

 

這次將眾多海外港口的經營權出售給貝萊德等公司,也被視為如同當年預見中國房地產市場劇變般的「先見之明」。

 

而這一次,則成為牽涉到川普時代美中關係惡化的宏大預言之一。習近平政權對李嘉誠集團開始施加的間接壓力會如何發展,也引起了極大的關注,令人目不轉睛。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

 

更多放言報導
認定中國「世界工廠」神話泡沫?李嘉誠投資戰略「脫歐返亞」...第一步選在越南
撐香港! 陳芳明:李嘉誠「黃台之瓜,何堪再摘」表態支持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