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 身障、行人有礙 西衛海堤缺失多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海堤,但設置的無障礙坡道卻在入口處設置車阻,防止機車騎上去,卻害輪椅也過不去。(許逸民攝)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海堤,但設置的無障礙坡道卻在入口處設置車阻,防止機車騎上去,卻害輪椅也過不去。(許逸民攝)

經濟部水利署第七河川分署以確保海岸防災、減災基本功能,並能兼顧親水及遊憩,斥資4000餘萬元整修澎湖馬公市西衛和湖西鄉紅羅2處海堤,卻因西衛海堤無障礙坡道設路阻,輪椅過不去,失去美意;就連堤外階梯設計階中有階,且不在同一垂直面上,恐讓人在不注意情況下踩空摔倒,引發爭議。

對此,第七河川分署副分署長黃庸評表示,無障礙坡道當初設計時並無車阻,只是地方反應一直有機車會騎上去,所以後續才增設。地方若有不同意見,會再找村長、社區理事長會勘討論。

至於堤外階梯設計不在同一垂直面上,是為了引導民眾下海走向西衛塔尖,而高差50公分的大階梯,則為方便成年人可以坐下休息欣賞夕陽,現場有透過色差提醒,只是沒那麼明顯,會再考慮改善。

澎湖縣早年為避免大潮來臨或防止颱風侵襲,以保護海岸及後方屋舍、公路等設施為由,大量興建海岸防護工程,不分內、外海,大部分海岸線幾乎都已經水泥化,不少輿論認為造成生態環境破壞,也被外界所詬病。

近幾年雖極少新建海堤,而改以提升民眾關懷,對於休閒活動、海岸景觀、親水設施日受重視等理由,發包降堤工程,其中,以縣內人口數最多的馬公市西衛和生態豐富的湖西鄉紅羅2處海堤,就是水利署認定為具發展潛力海堤。因此進行整體環境改善工程的示範區,號稱滿足安全性、安定性、耐久性與融合性等4大主要因素,融入地方特色及地質特性,可提升海岸線環境美感度。

有民眾發現,不少海堤上開始增設涼亭,甚至在堤面鋪設磁磚,更轉以購買巨石來拋石,取代堤外原有消波塊,讓外界不免質疑,浪費公帑且無有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