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半山特稿】歐洲的烏克蘭戰爭
在川普第二屆政府執政的頭兩個月,美國與歐洲盟友的關係一直動盪不安。從上任第一天起,川普總統就強調與歐盟存在重大分歧,稱歐盟有損美國利益,而美國副總統萬斯則在今年 2 月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美國和歐洲的價值觀存在分歧。從美國政府宣稱的吞併格陵蘭島的野心到徵收大規模關稅,歐洲領導人正準備迎接充滿挑戰的跨大西洋關係。傑克‧沃特林(JACK WATLING)發表在最新一期《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的<歐洲的烏克蘭戰爭>( Europe’s War in Ukraine) 說,這是歐洲大陸的危險任務:讓基輔繼續戰鬥-並保衛自己。(The Continent’s Risky Task of Keeping Kyiv in the Fight—and Defending Itself)
美國是否會履行在歐洲的承諾令人質疑
然而,隨著川普政府開始嘗試阻止俄羅斯全面入侵烏克蘭,歐洲的擔憂基調發生了顯著變化。今年 2 月,在白宮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公開對峙後,川普暫時停止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技術援助和情報,迫使烏克蘭接受一項談判策略,將基輔及其歐洲夥伴排除在與莫斯科的大部分直接談判之外。儘管俄羅斯總統普丁拒絕了美國的停火提議,但川普卻用最積極的措辭描述了他與克里姆林宮的互動,同時到目前為止,美國的影響力只針對基輔。同時,美國政府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對烏克蘭做出長期承諾,並對美國是否會履行在歐洲的承諾表示質疑。
隨著外交局勢在不確定性中艱難前行,烏克蘭戰場局勢持續惡化。俄羅斯軍隊已基本將烏克蘭軍隊趕出了庫爾斯克州(烏克蘭自 2024 年 8 月以來佔領的俄羅斯領土),目前正在對烏克蘭主要城鎮科斯提亞尼夫卡和波克羅夫斯克重啟大規模進攻行動。儘管烏克蘭軍隊確保俄羅斯在佔領這些領土的過程中損失大量士兵和裝備,但烏克蘭人也在努力招募和培訓足夠的人員,以避免割讓領土。同時,兩國每天晚上都會對基礎設施和軍事後勤發動遠端攻擊。
歐洲被迫制定計劃保障自身和烏克蘭的安全
美國可能再次切斷支持的風險,促使基輔探索如何僅透過歐洲的援助來維持抵抗,從而保持談判的籌碼。川普迫使歐洲制定計劃,保障自身和烏克蘭的安全,包括戰爭期間以及戰爭結束後的和平時期。當前問題是這是否可能。簡短的回答是:既是又不是。歐洲擁有生產烏克蘭抵禦俄羅斯所需大量物資的潛在能力,但尚未做好承擔這項負擔的有效準備。它可以取代美國成為烏克蘭的主要安全提供者,但這樣做需要時間、需要艱難的合作,而且成本高昂。儘管這些障礙確實存在,但並非不可克服。然而,開展這項行動可能會改變歐洲與美國的關係。
可預見的驚喜
歐洲本該預見這一情況。回顧歐巴馬政府,美國一直承認其主要安全競爭對手是中國。華盛頓對印度-太平洋地區的興趣日益增長,這意味著歷屆美國政府都希望降低美國對歐洲的承諾。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美國敦促歐洲國家增強武裝力量,確保對俄羅斯的常規威懾力,從而釋放美國轉向亞洲的能力。
直到川普第二屆政府上台之前,美國的這些要求其實一直被忽視。儘管在 2014 年俄羅斯吞併克里米亞之後,歐洲對國防進行了一些象徵性的投資,並且 2021 年至 2024 年間歐洲國防開支增長了約 30%,但迄今為止,歐洲尚未為其軍隊提供足夠的資源來使其能夠按照北約計劃履行職能。即使 2022 年對烏克蘭進行全面入侵,雖然引發了歐洲的大量強硬言論,但也沒有促使各國政府進行必要的投資來重建其空洞力量。歐洲領導人不願承擔這一過程的成本,並擔心歐洲國防開支的大幅增加將加速美國從歐洲大陸的撤軍,使歐洲人的負擔成為永久性的。
歐洲國家不再相信美國會保護他們的利益
在川普連任前未能採取更多措施解決美國擔憂,歐洲應承擔重大責任。但川普強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引發了歐洲各國政府的強烈反應。川普本可以告訴北約成員國,他不會遵守北約章程第五條的規定——該條款規定,對一個北約國家的攻擊就是對所有北約國家的攻擊。這樣的最後通牒可能會激怒歐洲各國政府,但許多國家都會遵從。畢竟,美國祇是要求這些州為其所承諾的事情支付資金。相反,美國政府撤回對烏克蘭的支持,其影響更為深遠。此舉將為俄羅斯提供實現其對烏克蘭一系列敵對計畫的途徑,從而有可能造成歐洲安全局勢迅速惡化,也讓歐洲領導人和公眾感到被背叛。歐洲國家不再相信美國會保護他們的利益,即使在最基本的安全和防衛領域。
美國現在面臨一個重要選擇。如果支持並推動歐洲國防工業基礎的再生,並且不阻礙歐洲對烏克蘭的支持,那麼美國就可以實現幫助歐洲管理自身國防和安全的目標,從而使華盛頓實現向印度-太平洋地區重新分配軍隊的長期目標。但幾十年來,美國對歐洲的國防工業政策卻以分裂和破壞歐洲自身的國防工業為目標,以鼓勵美國向歐洲大陸出售武器。美國也期望領導該聯盟,因為幾乎任何嚴肅的軍事行動都需要美國的參與。
歐洲各國政府將拒絕購買美國產品的壓力
如果美國試圖透過強迫歐洲國家購買更多美國製造的武器來推動歐洲重新軍備的進程,那麼這一做法是不會成功的。當然,歐洲無法生產某些關鍵武器系統,例如愛國者防空系統,並將繼續依賴從美國購買。但由於歐洲民眾已不再信任華盛頓,歐洲各國政府將拒絕購買美國產品的壓力。而考慮到美國最終可能需要轉移工業產能來應對太平洋的權力平衡,歐洲對美國國防工業基礎的依賴將無法為其對烏克蘭的中長期支持或威懾俄羅斯提供堅實的基礎。如果美國利用出口管制來試圖阻止歐洲國內製造業(許多微電子和複雜武器零件的供應鏈橫跨大西洋),那麼歐洲可能會更快地與美國分道揚鑣,即使是以武器性能較弱為代價。
有序過渡?
美國如何選擇將戰爭負擔轉嫁到歐洲將決定歐洲人能夠達成什麼成就。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美國是否希望烏克蘭在談判期間能夠繼續自衛,或者華盛頓是否準備好迫使基輔接受任何條件。
許多歐洲政府擔心川普政府對戰爭進程從根本上持矛盾態度,這是有充分理由的。烏克蘭的失敗或以對俄羅斯極為有利的條件停火將迫使歐洲重新武裝,而這畢竟是美國的戰略目標。美國可以與俄羅斯談判達成協議,然後逐步加大對烏克蘭的壓力,直到烏克蘭同意協議的限制。事實上,美國可以試圖迫使烏克蘭——以及歐洲——遵守規定。
歐洲可以取代美國成為烏克蘭主要的安全提供者。
例如,華盛頓可以關閉基輔的星鏈終端,也就是衛星通訊技術。事實證明,星鏈對烏克蘭的戰爭努力至關重要。停止軍事行動將導致烏克蘭前線的指揮和控制立即崩潰,這在軍事上將是災難性的。鑑於烏克蘭對 Starlink 的依賴程度,歐洲國家無法在短期內迅速彌補服務突然中斷造成的損失。 Starlink 並非不可取代,可以建造替代的指揮和控制基礎設施。但烏克蘭目前對該系統的依賴使其面臨極大風險。
烏克蘭武裝部隊有4000件軍事裝備等待修復
在維護現有武器裝備庫存方面,美國對烏克蘭及其歐洲盟友具有巨大的影響力。除了美國提供烏克蘭的軍事裝備外,烏克蘭其他夥伴送來的裝備和武器大部分也是從美國國防公司購買的。其中包括 M777 和 M109 榴彈砲、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布雷德利步兵戰車、高機動性火砲火箭系統 (HIMARS) 和 M270 多管火箭發射系統、F-16 戰鬥機以及各種裝甲運兵車。美國堅持不為烏克蘭購買新裝備是一回事,但停止為已在使用的裝備提供維護或備件則是另一回事。美國還可以禁止歐洲國家購買相關備件並將其運往烏克蘭。烏克蘭武裝部隊目前約有4000件軍事裝備等待修復,而且每天都有更多的裝備在戰鬥中受損。隨著時間的推移,歐洲可以將烏克蘭的軍事轉變為無需美國幫助即可支持的系統。但如果美國採取強硬行動阻止對已提供的裝備進行維護,那麼歐洲將無力阻止烏克蘭軍隊的穩定非機械化。
作為北約主要成員國,美國為向烏克蘭提供軍事技術援助提供了大部分後勤支援、運輸能力和人員。與其他地區一樣,歐洲無法迅速補充這些援助。歐盟可以在其境內大規模管理物流,歐洲國家擁有大量規劃和執行行動的資產和能力。但歐洲大部分軍事後勤規劃和執行機構都位於北約內部,而且美國也大量參與。華盛頓可以讓駐美國歐洲司令部的工作人員逐步將後勤控制權移交給歐洲同行。但如果華盛頓阻止其工作人員協助此類移交,那麼歐洲將需要複製現有的架構,而不是取代北約駐地的美國人員。這將使整個過程變得非常複雜。
大陸連貫性
歐洲從美國手中接管權力的另一個主要障礙是歐洲大陸缺乏凝聚力。以歐洲國防工業為例。儘管歐洲國防公司擁有生產維持烏克蘭戰爭所需的大多數裝備的相關專業知識,但幾乎所有歐洲國家採購的此類平台都太少,無法確保這些公司在不以高價出售的情況下獲得有意義的投資回報。由於不指望獲得大訂單,歐洲製造商往往擁有規模較小的工廠,並且在擴張時面臨嚴厲的監管。應對這項挑戰需要各大洲開展合作,擴大供應鏈每個環節的訂單規模,並向企業保證,如果它們擴大設施和產能,將獲得良好的投資回報。
儘管歐盟的財政實力和監管支持對於擴大歐洲國防工業基礎至關重要,但歐盟成員國需要與英國、挪威和烏克蘭本身合作,而不能讓討論因非國防相關問題而偏離主題。外交官們必須將長期存在的爭端區分開來。例如,法國和英國之間關於漁業的局部爭執,或者波蘭和烏克蘭之間關於農業的局部爭執不應該阻礙這一進程。
歐洲必須實現國防生產的規模經濟
北約也是緊張局勢的根源之一。對歐洲國防工業基礎的投資將大大增強北約的韌性和維持大規模作戰行動的能力,但繼續向烏克蘭提供更多裝備和物資將以犧牲歐洲執行北約防禦歐洲-大西洋地區計畫的準備為代價。對於與俄羅斯接壤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非常不舒服的情況。此外,匈牙利和其他國家可能會充當破壞者,阻礙歐盟內部務實的解決方案。因此,為了維護歐洲凝聚力,歐洲各國政府需要共同認識到,一些國家將面臨迫切的風險,因此它們的防禦需求比其他國家更大,而支持烏克蘭的任務應該主要落在西歐國家身上。
歐洲只有能夠合理化整個大陸的供應鏈並實現國防生產的規模經濟,才有能力滿足烏克蘭的需求。在現行體系下,各國相互競爭零件和供應品——從而推高了國防物資的價格——歐洲將會失敗。考慮一下火砲彈藥。 2023年,烏克蘭從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夥伴處獲得了約160萬發155毫米火砲。 2024年,烏克蘭接收了約150萬發子彈。分析家認為,烏克蘭每年需要 240 萬發砲彈才能阻止俄羅斯的進一步進攻。這種差異似乎表明,如果沒有美國的援助,歐洲就無法對烏克蘭提供足夠的支持。
無法彌補美國的損失,後果也未必是災難性的
但歐洲並未充分利用其產能。以英國為例,其155毫米砲彈的實際鍛造和裝填能力比俄羅斯全面入侵之初高出了16倍。儘管產能增加,但由於英國尚未下訂單,因此產量並未同時增加。部分原因是 歐洲生產的炸藥不足,因此儘管製造商可以製造砲彈,但他們很難找到發射藥。然而,另一家英國國防公司自 2022 年以來一直試圖大幅擴建其火藥工廠,但其提議卻多次被當地議會拒絕。中央政府並未採取任何措施向該委員會施壓,讓其放棄地方主義。如果獲得許可,推進劑產量可在幾個月內成長。整個非洲大陸的情況相當相似。歐洲可能無法在2025年達到240萬發子彈的目標,但只要加強協調並下定決心,它可以在年底前取代美國的貢獻。
歐洲將竭盡全力滿足烏克蘭在多個領域的需求。它幾乎無法取代烏克蘭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所使用的美製攔截器,而後者是唯一能夠攔截俄羅斯彈道飛彈和準彈道飛彈的系統。然而,俄羅斯對烏克蘭造成的大部分破壞是由能夠被歐洲武器攔截的巡航飛彈造成的,例如 SAMP/T 和 IRIS-T 飛彈,而俄羅斯的大多數彈道飛彈攻擊都是針對沒有愛國者防禦的目標。在歐洲的支持下,烏克蘭可以找到方法將俄羅斯相對較少的彈道飛彈襲擊的影響降至最低,進而瞄準支撐俄羅斯彈道飛彈生產的供應鏈。簡言之,即使歐洲無法彌補美國的損失,後果也未必是災難性的。
「沒有美國就無法保衛烏克蘭」是藉口
歐洲是否有能力承擔其安全重擔,其根本問題在於意願──不論這項努力在多大程度上受到美國政策的積極阻撓。如同前面所提到的,為歐洲對北約現有的承諾提供資金將使大多數成員國的支出達到GDP的3%以上。為了快速擴大國防工業能力並重建軍事力量以維持烏克蘭,其成本將進一步增加。迄今為止,歐洲國家一直不願投入資源。德國剛剛宣布增加國防開支,而歐盟也更廣泛地改變了其債務規則,允許更多藉款用於國防投資。但與德國在 2022 年的聲明一樣,目前尚不清楚這些聲明是否會推動有效的重新武裝進程。歐洲人能否承擔這些代價取決於他們自己,但他們不應該以「沒有美國就無法保衛烏克蘭」為藉口。然而,這很大程度取決於美國是否希望實現這一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