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碇永安里護龜隊 守護台灣瀕危食蛇龜
台灣的保育類動物,食蛇龜,牠不會吃蛇,是雜食性動物,昆蟲、腐爛的花果都吃,也不住在水裡,是台灣唯一,陸棲的淡水龜;腹甲、背甲可以閉合,棲息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下的山林,死亡率低、但繁殖能力差,再加上盜獵、走私、路殺、棲地頻繁被破壞,保育現況引起國際高度關注。近幾年,不只政府、民間團體,甚至社區都致力在,食蛇龜培育、保育。像是位於新北石碇的永安里社區,因為發現有食蛇龜的蹤跡,就決定組成護龜隊,透過巡守、生態保育出發,與政府合作,希望落實保護環境的觀念、還給食蛇龜安心的生存空間。
好奇探頭望、一有風吹草動,就緊張地躲進殼裡,別小看這靈活的食蛇龜,來頭可不小,是台灣唯一,全陸棲的淡水龜,也是唯一能閉合腹甲的種類,只不過想看見牠、沒那麼簡單。
新北市石碇區永安里長 蕭敏玲:「食蛇龜保育的地方是在,我們的對岸 南岸,那整個區域 它有劃分,一小塊是保護區,那我們是周邊的社區,所以當時我也是想到說,我們這周邊的社區,我們來共同來營造, 棲地的營造也好,還是復育也好。」
在新北市石碇區,就發現了食蛇龜的蹤跡,因此當地永安里,從2020年開始,成立了護龜隊,定期巡守,由里民、政府,共同扮起守護者角色,因為食蛇龜,生活在台灣,一千公尺以下的森林,與人類生活重疊,棲地破壞、路殺、盜獵,時有所聞。
里民 高碧梧:「食蛇龜瀕臨絕種,剛好里長也發起這個護龜,就是要保育食蛇龜,所以我們就加入 然後也經過,上課來認知一些知識。」
「如果有看到東西的話 ,我們就開啟照相機。」
鏡頭下的花草、動物,都由里民一點一滴記錄下來,從巡守隊成立初期,對龜類保育認識有限,慢慢地、透過時間醞釀,這紀錄下的影像、不只凝聚社區、也成了最好的環境教材。
里民 粘麗玲:「因為我們必須開軌跡(定位),必須記錄一些我們今天來的,有什麼特別的種類的植物,或者昆蟲或者是動物,所以我們就認識很多。」
新北市石碇區永安里長 蕭敏玲:「食蛇龜到目前為止,我們有發現的地方,接近應該是20幾隻,那是我們有發現的,那在柴棺龜方面,應該有40幾隻。」
邁入第五年,期待吸引,更多里民、參與保育行列,也讓食蛇龜、柴棺龜,能夠在土地上,穩定繁衍、發展更多、環境教育可能。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發揮"銀"響 家門車庫變身長照1.0
500天守護與奇蹟 病患家屬手作小物表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