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若未減塑 全球塑膠垃圾2050將增1倍

(中央社記者張雄風台北17日電)國際期刊研究,若仍維持現狀,全球塑膠垃圾將於2050年增加1倍。專家建議,台灣塑膠行動計劃可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角度,進一步審視與修正減塑。

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輪談判於今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外界期許能通過「全球塑膠公約」(Global Plastics Treaty),將是全球第1部針對塑膠祭出法律約束力的協定。

全球塑膠公約修訂草案正在討論規範至少要有40%再生塑膠成分(塑膠產品添加再生塑料比例至少40%)、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指上限不超過2020年的產量)、投資500億美元於廢棄物管理設施及徵收塑膠包裝稅等。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日前公開一篇使用機器學習模型的研究,預測全球塑膠污染情況,研究指出若維持現況,不做任何管理塑膠的改變,到了2050年,全球塑膠垃圾將增加1倍,製造塑膠與管理塑膠廢棄物而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增加37%。

財團法人塑膠工業技術發展中心副總經理許祥瑞透過台灣科技媒體中心表示,研究將世界分成北美、中國、歐盟及其他國家4個區域,以塑膠公約草案所述及的8項政策,預測塑膠廢棄物管理不善及塑膠相關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

許祥瑞說,機器學習的預測模型簡化了各國不同塑膠回收過程,預測結果雖然簡潔明確,仍難以精準反映實務狀況;但未來可以持續精進預測研究方向,根據不同國家地區基本情境假設及數據,研究結果可以作為全球塑膠公約草案的參考。

台灣循環經濟與創新轉型協會循環經濟策略顧問廖孟儀表示,研究預測,在沒有任何措施面對塑膠污染問題情況下,到2050年,全球每年因為管理不善的塑膠廢棄物將會增加1倍,達到1.21億噸。

廖孟儀指出,研究評估,規範再生塑膠成分可達最大效果,再者則為限制原生塑膠產量、投資廢棄物管理設施、規範回收率、徵收塑膠包裝稅、減少(或禁用)一次性包裝,以及規定包裝重複使用。

廖孟儀也建議,台灣塑膠的行動計劃可以從淘汰替代、源頭減量、加強回收與循環再生等生命週期角度,進一步審視與修正。(編輯:陳仁華)1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