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媒掀熱潮 減肥靠打針? 醫師:非萬靈丹

近年來,一種原本用於糖尿病治療的注射藥物「減肥針」,在北美竄紅。社群媒體如Facebook、Instagram以及小紅書,滿布各式推廣廣告,甚至許多醫美診所也加入行列,標榜可快速達成瘦身效果,吸引大批有意減重的民眾詢問。對此,加州執業家庭科醫師林昱曦提醒,「減肥針」的使用,確實在短期內能達到一定成效,但須由醫師評估後方可安全使用,並非人人皆適用,也絕非萬靈丹。

原為控制糖尿病藥

林昱曦指出,坊間所稱的「減肥針」,主要為GLP-1受體促效劑藥物,例如Ozempic、Wegovy等。這類藥物早期被用於控制第二型糖尿病,作用是提升體內胰島素分泌、降低升糖素(glucagon)分泌,進而穩定血糖。後來醫界發現,這類藥物還具有抑制食慾、延緩胃排空等副作用,可達到減重效果。2021年,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FDA)正式核准此類藥物可用於肥胖症治療,市場需求因此快速升溫。

林昱曦回憶,在疫情初期,由於封城與社交距離措施,大眾戶外活動減少,也不易進健身房,導致體重問題更為嚴重。許多患者得知此類藥物後,抱持高度期待前來詢問,「有不少病人第一次就診,就開門見山說是為打減肥針而來。」

對減肥針的功效,林昱曦坦言,「的確,有不少人使用後食慾明顯下降,原本習慣吃點心、宵夜的行為,也有所減少。」這類藥物對降低熱量攝取有顯著幫助,有助減重初期突破瓶頸。但他也強調,藥物只是輔助工具,若缺乏正確飲食與運動習慣,即使瘦下來,停藥後仍可能復胖。

然而,藥物的副作用亦不可輕忽。林昱曦指出,常見副作用包括惡心、嘔吐、腹瀉、便祕等,部分患者甚至出現掉髮、情緒波動、視力模糊等較少見症狀。「我曾遇過病人使用後出現持續嘔吐與脫水狀況,甚至有的女性抱怨大量掉髮。」他表示,這些副作用雖不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但風險確實存在。

林昱曦提醒,有些特定族群,不適合使用此類藥物,例如曾罹患急性或慢性胰臟炎、有甲狀腺癌家族病史者,或腸胃蠕動功能不良者。這些患者若勉強使用,可能引發嚴重腸道阻塞或消化系統併發症。他強調,使用前應由醫師進行抽血、健康評估及病史詢問,才能判定是否適合用藥。

每月費用約1000元

價格與保險給付,也是考量之一。林昱曦指出,目前市面上正式管道取得的減肥針,每月費用約在1000美元以上,雖然部分高收入族群可負擔,但多數民眾難以長期自費。若無醫師處方,許多人轉向購買來路不明的「compound pharmacy」配製藥劑,不僅成分、劑量無法保證,且缺乏追蹤機制,若出現不良反應,後果恐不堪設想。「這些網路購藥平台,開藥流程簡化,甚至沒有抽血與面診,只依據自填病史即開藥,潛藏極大風險。」

對於未來趨勢,林昱曦認為,「減肥針」短期內仍將保持高人氣,因為市場已有多款類似藥物陸續問世,包括Mounjaro等,未來兩年還有數種同類藥預計上市。但他強調:「最終還是要與病人建立正確觀念,減重不是靠一針打到底,而是要回歸飲食、運動與生活型態的全面調整。」

他呼籲,減肥應是長期戰,不應過度依賴藥物。他提醒,「一開始的藥物幫助,是為協助你建立信心與方向,但維持體重最重要的關鍵,仍是日常的飲食控制與規律運動。」

更多世界日報報導
尷尬…眼尖網友發現「小川普」書房放「這個」
春假旅遊內捲 華人旅行業各出奇招
紐約女分享如何潛入飯店吃免費早餐 網友砲轟:偷東西還拍片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