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陪伴傾聽 阿公找回生命力

社工師柯芊邑透過各種主題的「生命回顧」幫助獨居、機構老人家獲得療癒。(洪榮志攝)
社工師柯芊邑透過各種主題的「生命回顧」幫助獨居、機構老人家獲得療癒。(洪榮志攝)

「一生樂觀積極的父親,辭世前1個禮拜,居然躺在安寧病床上,抱怨不知道這輩子做錯什麼,竟然要遭受這樣的折磨」?社工師柯芊邑13年前父親辭世時猛然驚覺,原來父親人生最後幾年過得如此不快樂;也因為這個機緣,2017年她轉而投入長者靈性照顧服務。當看到長輩們透過引導與陪伴逐漸打開心防,從回顧生命往事獲得療癒,她更堅定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

柯芊邑服務的75歲阿輝阿公,因低收入戶、生活無法自理住進機構,由於沒親人探視,臉上總是靦腆、帶著自卑。但他在志工陪伴下回顧自己專長的「我的手」主題,卻笑逐顏開、眼神發亮地說,自己最會「釘板模」,還從年輕做到年老,雖不是高尚或令人稱羨的職業,卻讓他引以為傲;志工也給予掌聲及歡呼,讓阿公找回自信,生命力也回來了。不用擔心長輩會因此心情不好,畢竟情感是流動的,陪伴是相互的,當心變得柔軟,療癒就會發生。

柯芊邑發現絕大多數長者從出生、童年、成年、婚姻、家庭到老年,每個階段都有負面情緒與壓力,卻「說不出口」,也沒有人可聊,因此她嘗試透過課程、環境、引導、訪談、傾聽等具體做法,協助長者說出內心深層的不愉快、怨恨。「哭出來就好」,她說,許多長者說出這些心中的陰暗面,會忍不住暴哭,但負面情緒與壓力也隨之宣洩,頓感輕鬆不少。

「無論貧窮或富有、獨居或與兒女同住,老人家都需要陪伴與傾聽」。柯芊邑認為,即使與兒女同住的長者,「內心這塊」家人往往幫不上忙,甚至被忽略、沒耐心傾聽,讓長者有苦難言,進而抑鬱成疾,因此陪伴與傾聽對長者格外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