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龍年效應不再,少子化只能坐視無解?
內政部日前公布最新人口統計,今年一至十月,新生兒較去年同期減少兩千九百一十七人(百分之二點五九),總人口較去年同期減少九千零五十四人(百分之零點零四)。台灣自二0二0年起人口自然增加都是「生不如死」,原本期待今年「龍年效應」可以扭轉劣勢,但如今看來已無法如願以償。政府如果還是端不出有效政策,年輕世代的生育意願恐怕會越來越低落。
從長期統計數據來看,每一次龍年都會帶來一波生育潮。就以上一個龍年,也就是二0一二年來看,出生人數二十三萬四千五百九十九人,較上一年增加三萬六千二百五十一人;二0一三年(小龍年)雖然降回到十九萬四千九百三十九人,但隨後的二0一四、一五年又穩步上升,可見出生人數減少並非不可逆的趨勢。可惜的是,二0一六年起新生兒人數就變成「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到今年竟然連龍年都黯然失色。
從各縣市觀察,也可看出新生兒人數減少並非全面性、且「回不去」的走向。以居住成本貴參參的「天龍國」台北市而言,去年新生兒人數較前年增加約一千五百名,今年前九月又較去年同期增加九百一十名。桃園市已連續三年獨占六都新生兒人數、粗出生率最高的寶座,六都當中也只有桃園市的人口自然增加正成長。今年十月全台灣粗出生率最高的縣市是雲林縣,達到千分之十三點四,今年第五千個新生兒在十月八日報到,一年五千個新生兒的目標提前達標。
這三個縣市除了祭出生育補助重賞之外,也搭配其他相關配套措施,尤其是在友善育兒方面讓年輕夫妻敢生、願生。桃園還成立了全台灣各縣市的第一個婦幼發展局,依照女性不同階段的需求提供各種資源與協助。桃園和雲林的「萬寶龍」計畫都提供凍卵補助;而且,雲林縣除了提高今年龍年生育津貼之外,還直接瞄準出生人數較為低迷的「小龍年」,提供與今年相同的生育津貼加碼,寄望拉升明年的出生人數。從數據來看,這三個縣市的政策確實發揮了效果。
桃園市政府為了催生,還結合企業的力量,提供托育、孕婦產檢交通、購買孕期和產後所需用品的便利與優惠等服務。事實上,企業也可為提高生育率盡一份心力,日本三井住友保險公司為鼓勵員工生育、請育嬰假,當有員工請育嬰假時,發給同一個工作團隊的每一名員工十萬日圓津貼,讓員工生小孩生得安心、請育嬰假請得放心,也消弭同事之間因為有人請育嬰假而增加工作負擔的抱怨,堪稱皆大歡喜。
持平而論,中央政府也的確推出了催生政策,但有些政策卻是成效不彰。例如,勞動部今年五月九日起推出「彈性育嬰假試辦計畫」;但是到十月二十一日,參與的八十九家企業僅二十一家有勞工提出申請。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建議提高誘因,以免勞工看得到、吃不到。
再如,全球嬰兒、新生兒死亡率雙雙呈現下降走勢,但台灣反而是從二0一九年起連續三年上升,二0二二年新生兒死亡率甚至創下近十五年最高紀錄,而且孕產婦死亡率也屢攀新高。以台灣的醫療水準和資源來說,這些都是相當難堪的表現,而且絕非沒有解決之道。
今年的龍年效應泡湯了,更有醫界人士預估未來幾年新生兒人數還會持續下滑,賴政府千萬不能坐視少子化成為無解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