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子賢稱「核廢料非妖魔鬼怪、台灣應有信心使用核電」...李忠憲三面向質疑:誰給他勇氣「紫光不怕輻射也不怕」?
和碩董事長、總統府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童子賢近日再度發表擁核言論,表示「核廢料不是妖魔鬼怪便於集中處理」、「台灣應有信心安全使用核能」;成大教授李忠憲今(26)日在臉書以「童子賢與他的核能幻覺:紫光不怕,輻射也不怕」為題在臉書發文,並以技術面、社會面、政策面質疑童,並大酸「到底是誰給他的勇氣? 紫光不怕,核電也不怕!」
李忠憲表示,之前用兩種身分支持紫光的童子賢昨天又再推核電,說「核能應作為優良的能源選項之一,畢竟地球上原本就存在放射性物質,核廢料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妖魔鬼怪,台灣應有信心安全地使用核能。」
童子賢認為,風力、太陽能等間歇性發電的綠色能源,需要相當智慧的電網、儲能系統調動電力供應,以滿足天候不如預期當下的用電需求,相較之下,核能的特性之一就是電力供應平穩,倘若台灣欲將核電的規模擴大2倍至3倍,依現有的核一廠至核四廠的用地就可容納充足的發電機組,不需要使用其他額外的土地。
李忠憲大酸「感謝童董事長再度開示」,地球上本來就有放射性物質,所以核電廠不過是「順勢而為」,把天然的輻射精神發揚光大。大家實在不該這麼膽小,對著幾千年都不會乖乖消失的高階核廢料小題大作。就像他說的,這些東西「便於集中處理」,唯一的小問題是——「我們目前集中在哪裡都還沒搞定。」
李忠憲再說,童董事長最後還提醒大家,碳捕捉雖好,但會增加發電成本;核廢料雖毒,但可以集中存放,「真是一場美學與成本的哲學辯證——是要多花錢呼吸乾淨空氣,還是便宜地活在輻射旁邊?這是現代人的選擇題。」
李忠憲表示,跟反紫光的時候相同,可以從許多面向來質疑他的論述,
第一、技術面問題,李忠憲認為,童子賢說「核廢料不是被製造出來的妖魔鬼怪」,暗示這個問題被誇大了。但事實上,高階核廢料的最終處置至今在全球多數國家仍未有完全妥善的長期方案,台灣更缺乏社會共識與最終處置場。童子賢強調「便於集中處理」,卻未提到處理之後要放哪裡?核一至核四退役後的燃料棒至今仍存放在原地,就顯示台灣沒有能力「集中」與「處理」,只有「暫存」。
李忠憲指出,核電廠的建設期往往長達10年以上,且極易因社會抗爭、技術設計問題延誤。以台灣核四廠為例,從規劃到停建歷時超過20年,耗費千億。而且童子賢說核電「相對經濟實惠」,這是核電成本常見爭議,因為初期投入高、退役與廢料處理成本極大、保險與災害風險也不容易量化,所以看起來才經濟實惠。
第二、社會面問題,李忠憲表示,童子賢提到「我們不會笨到,如果旁邊有一個東西會造成核汙染,我們還要去忍受它」,這話似乎太過理想化,台灣的問題從來不是「會不會忍受」,而是「能不能承擔」。一旦有事故發生,台灣高人口密度、狹長地形,幾乎沒有疏散空間。福島核災的例子仍歷歷在目,即便是日本這樣擁有高度工程與管理技術的國家,也難保萬無一失。
李忠憲表示,台灣社會對核電爭議多年,歷經反核運動、核四公投與停建,不是單靠「技術進步」就能扭轉。民意與地方反彈才是關鍵。童子賢說「台灣應有信心使用最新技術」,但沒有討論如何建立這種信心,也沒有說明核災風險的應變計畫與保險制度如何改革。
第三、政策面問題,李忠憲表示,童子賢指出太陽能與風力屬於「間歇性發電」,這點不假,但只強調其困難,卻未提到世界主要國家如德國、丹麥、澳洲如何透過儲能、智慧電網、多元電源搭配與需求管理來克服,給人一種「綠能困難、只能回頭核電」的印象。
李忠憲再說,童子賢最後也承認「必須先修法、文化能夠過關」,但這句話點到為止,事實上修法涉及核能管制法、能源轉型白皮書、環評制度、公民參與等面向,這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而是政治與社會結構的大改革。
「我很想知道,紫光的事件差不多只有十年,他當年用兩種身分發言支持紫光的舉動,他現在還是有同樣的想法嗎? 有過任何反省嗎?」李忠憲抨擊,童子賢現在又大力鼓吹核電,叫人家不要害怕,恐懼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當年他們要是不會害怕,就不會出來反紫光,「到底是誰給他的勇氣? 紫光不怕,核電也不怕!」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李忠憲臉書)
更多放言報導
轟韓國瑜突襲開會「禿子撐傘、無法無天」...李忠憲憂藍白多數「將來為與中國談判鋪路」:唯一解是大罷免
李忠憲憶反紫光運動!當時幕僚皆建議「小額開放比較好」...蔡英文阻擋中資侵台「確定不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