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換踝關節 男子走路不再痛

醫師羅勝彬表示,以全人工踝關節(右下角)為腳踝退化性關節炎病人進行置換手術,能夠保留關節活動度,改善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br />(記者汪惠松攝)
醫師羅勝彬表示,以全人工踝關節(右下角)為腳踝退化性關節炎病人進行置換手術,能夠保留關節活動度,改善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
(記者汪惠松攝)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一名67歲男子長期左腳踝疼痛,嚴重影響日常步行與生活品質,骨科醫師檢查確診為左腳踝退化性關節炎,並伴隨骨刺形成已達晚期,進行全人工踝關節置換手術,改善疼痛並恢復關節功能。術後半年恢復良好,行走能力顯著提升,疼痛也明顯緩解,重返日常生活。

奇美醫骨科部主治醫師羅勝彬表示,退化性關節炎並非老年人的專利。雖然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影響約1%的人口,發生率遠低於膝關節或髖關節,但與膝、髖關節炎多發生於老年族群不同,踝關節炎的病人年齡層相對年輕,許多病人介於18~44歲之間。

踝關節炎最常見病因為創傷性關節炎,其中約3分之2的病例與踝關節骨折有關,另3分之1則與慢性韌帶不穩定有關。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等疾病亦可能引發踝關節炎。羅勝彬提醒,與其他關節退化相比,踝關節炎的病程進展速度較快,從發病到發展為末期階段僅需10~20年,導致病人迅速喪失踝關節功能,對生活帶來極大影響。

羅勝彬指出,末期踝關節炎目前標準治療方式為踝關節融合術,透過固定踝關節來消除疼痛,特別適用於較年輕或從事重勞力工作者。然而,踝關節融合術可能帶來一系列後遺症,例如鄰近關節過度使用導致關節炎提早發生,行走時步態改變,尤其在上下樓梯或陡坡時更加明顯。此外病人術後可能難以進行快走、快跑,甚至蹲踞動作也會受限。

近年來,全人工踝關節置換術逐漸成為踝關節炎的替代治療選項,適用於年長且生活模式偏靜態病人。與踝關節融合術相比,全人工踝關節能保留關節活動度,行走時更加自然,減少對鄰近關節的負擔。根據國際數據顯示,全人工踝關節置換的比例逐年提升,台灣113年7月起將人工踝關節納入健保給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