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美金額低 公會建議政府不動
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加徵汽車關稅25%,台灣是否須調整因應?車輛公會27日指出,台灣輸美金額偏低,影響並不大,政府不須主動調降整車進口關稅,避免對國內汽車及汽車電子相關產業帶來衝擊,進而對整體汽車從上游到下游的產業鏈,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車輛公會援引財政部統計,台灣從美國進口小汽車約新台幣303億元,台灣出口到美國約30億元,出口到美國的金額較少,也因為目前台灣甚少有汽車出口至美國,建議政府不應無條件、主動調降汽車整車進口關稅。
車輛公會分析,若台灣小客車的進口關稅稅率由17.5%降至2.5%或取消,除了損失稅收,也會使產業失去競爭力。至於「降關稅就能夠降車價」的論點,車界直言過於一廂情願,從進口牛奶零關稅的事件看來,進口車的降稅效益不見得會全部反映給台灣消費者。
汽車零組件方面,業者認為,川普對進口車加徵關稅後,將導致車價上漲,間接削弱民眾購買新車能力,車主會傾向多使用AM(售後維修,俗稱「副廠」)件,加上北美保險公司擴大採用需通過CAPA認證的AM產品做為賠付,對國內零組件廠來說「未必是件壞事」。
針對川普擬對進口車及零組件課徵25%關稅,知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指出,美國人以後要多付25%的車價買非美國製造的油車及電動車(4萬美元的車變成5萬美元),即使加大在美製造比重,老實說,製造成本增加20至30%以上也很平常,所以25%關稅不太可能在短期加速在美製造比重,要拉到40至50%才會痛到馬上加速在美製造。
據主計總處統計,截至2024年年底為止我國共有8萬3000名勞工從事汽車及其零件製造業工作。全國產業總工會理事長戴國榮表示,如果未有相關措施,則我國汽車相關行業勞工可能會面臨減班休息,甚至引發失業潮。戴國榮表示,政府應要準備輔導措施,以避免我國汽車行業競爭力衰退及可能的失業潮。
勞動部綜合規劃司長王厚誠說,關稅衝擊仍要待經濟部門檢討,如果必要的話可以使用因應貿易自由化相關預算協助勞工。
陸行之認為,關稅造成進口車等零組件漲價25%,可能造成美國消費者從豪華車改買便宜車,因此受影響最大的是油電車廠或者半導體廠,受波及的半導體廠包括英飛凌、意法半導體、恩智浦、日月光、村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