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藥用量「難波萬」?國內統計逐年下修 仍多於日韓英美等國

圖/TVBS
圖/TVBS

有機、無毒農產品當道的現在,台灣的農藥用量,仍然高於鄰近國家!根據農業部的最新統計,國內農藥的單位面積用量,是每公頃13.6公斤,這個數字已經是近四年最低,不過,不但略多於日本韓國,甚至是英美、中國大陸的4倍以上。另個問題是,這個統計恐怕還沒算入道路、綠地的除草劑用量。

監視器鏡頭前,一隻黑翅鳶正大快朵頤剛從田裡捕獲的野生米奇,用自然食物鏈防治農害,成本無形降低,也少了農藥負擔。

包括水稻生長期,農民運用無人機,噴撒由亞磷酸枯草桿菌和苦楝油調製的有機資材,取代純化學藥劑,外界心中最理想的農作模式,其實耗費一番心力才建立成形。

霧峰區農會總幹事黃景建:「(農民)其實會追求產量的增加,讓他的收益可以增加,那這樣子的話,其實就會造成肥料的過度使用,那當然過度使用肥料,對農藥的(使用),就會相對使用量也會增加,那當初我們發現這樣的一個現象,所以我們才會開始去思考怎麼樣,透過什麼樣的誘因,或是什麼樣的方式,來引導農民走向重視(減量)跟重視品質。」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全世界的農藥的用量那分為兩種,一種是總用量,一種是單位面積的用量,全世界一百六十個國家裡面,它分了六個等級,第一個等級是每公頃,每年用了大概超過二十公斤,那這個在中南美國家,有五個國家是放在第一級,那我們台灣是屬於第二級,就是十公斤到二十公斤。」

從2020年開始,來看台灣平均每公頃農藥使用量,官方數字顯示,從13.9公斤,到了隔年仍略有增加,2022年開始連兩年逐步下修,然而數據對照鄰近的日韓等國,相對偏高,和中國大陸、美國、英國相比,差距又更明顯,不過如果要以此認為農民不計代價保護心血,又不盡客觀。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副署長杜麗華:「台灣畢竟是亞熱帶的地區,我們以這個日本跟韓國來講,它是溫帶地區,也就是說相較來講,因為它有下雪有冬季,所以事實上在過冬的時候,病蟲害其實是不易生存,跟隨國際的一個劑量,跟國際的一個標準以後,它現在已經變成是,農藥十年的風險減半,也就是它用風險去計算,陶斯松退場以後,我們可以達到66%減量到66%。」

然而問題不盡然侷限於農地。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副署長杜麗華:「我們的農藥僅供農用,也就是在農業的用地上你做耕作,那這個部分我們可以使用叫農藥,那至於你說非農地非耕作地,比如說道路水圳兩旁埤塘等等這些,那這些是不可以使用農藥的。」

前文化部部長作家龍應台,近期發表的著作中,也提及了除草劑使用問題,儘管農業部明定農藥只能農用,但是地方政府委託的民間除草,用藥狀況因為沒有完全落實使用申請而難以估算,因為相關自治管理條例,目前只有台北高雄花蓮和宜蘭明確訂定,而主管權責則從農業部,轉到了環境部。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那個十七年前就已經規定說,地方政府必須要制定,農藥管理的自治法規,因為就是公園綠地道路的兩旁,那麼為了這個美觀,所以就用除草劑來處理,這個的確是比較困難管理的。」

潛在兩大威脅,一是生物求生本能,牛筋草之類雜草,在和年年春這類農藥的長期抗戰中,耐受性越來越強,越來越難根除,第二則是對生態或土壤,難以完全恢復的長期傷害。

台大農藝學系名譽教授郭華仁:「大概固殺草占41%,嘉磷塞占16%,那這兩種常用的除草劑,它通常都水溶性比較高,所以遇到大水一沖或者灌溉,它就很容易跑到水道,跑到地下水跑到水域裡面,這兩種除草劑用在非農用的地方,那就是一些植物會死掉,可是這些植物,其實它可以提供很豐富的花粉、花蜜,給其他的動物一些昆蟲。」

學者示警,繼續無視問題,可預見的未來必然也將影響糧食生產,農民更分享實務經驗,作物、土壤體質如果夠好,就不需頻繁投藥。

霧峰區農會總幹事黃景建:「你讓他為了產量投入更多的肥料,甚至是化學肥料,那讓土壤的退化,或是變酸性變得比較酸,然後不適於水稻的生長,那這樣子,其實就會影響到植株的健康,那你就必須要不斷地,提高你的農藥的使用。」

如何在環境和經濟效益之間取得平衡,已經產官學三方不可迴避的課題,也關乎永續觀念,能否不只是口號。

更多 TVBS 報導
融入美濃農產!新口味「野蓮麵包」太晚買不到
濟州柑橘季節到 受氣候變遷影響延後出貨
保養品選「天然油脂」?恐反而更厚重 專家揭秘:不一定人人適用
牠做錯什麼?男遇錦蛇「逃跑又抓回」頭上狂甩 最高罰3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