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大戰 陸行之點名我汽車慘了
川普政府宣布4月2日將加徵對等關稅,其中財政部長班森特(Scott Bessent)公開點名有「骯髒15國」,外媒指台灣可能名列其中,知名分析師陸行之分析台灣為何會上榜,劍指台灣為保護汽車產業而對進口車課徵55至61%的高稅,未來可能面臨降稅壓力,且不只來自美國壓力,歐盟、日本恐會要求比照,建議政府應逐步改變產業政策,看獲利而不是看營收。
台灣的汽車市場,無論是國產還是進口車的車價都偏高,但並非車廠定價原因,而是「萬萬稅」的加總,其中進口車的車價,包括進口關稅、貨物稅、營業稅,過去進口車的關稅曾高達60%,在2002年加入WTO後降至30%,一直到2010年才降到現在的17.5%,不過仍需依排氣量課徵25%或30%貨物稅以及5%營業稅。
近幾年,藍綠立委多次提出將汽車進口關稅從17.5%降至0,且經濟部曾提出小客車進口關稅調降的評估報告,針對取消進口車關稅的情境模擬,顯示在國產車銷量不變情境下,到2031年市占率將下滑到2成,若是被進口車取代,到2031年市占率將歸零,相關零組件也會出現缺口;業界則評估,若關稅降至0,將影響汽車相關產業847億元產值以及逾8萬人的就業。
陸行之表示,台灣被列為骯髒15國之一,主要是對美徵收高關稅且貿易量大,過去曾提到台灣的產業政策並不反對做高單價、大量但低毛利的代工,但主要利潤都被零組件、品牌商賺走,台灣應考慮逐步改變產業政策,檢視獲利而不是看營收。
陸行之指出,徵收高關稅不只對美國,尤其進口車有累計55至61%的課稅,看起來以後有機會買到便宜的美國各種產品、電動車,不知道歐盟、日本看到美國這樣,會不會學著要求台灣關稅對等,讓我們有機會買到便宜的歐洲、日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