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照護與運動科技 肌力感測洞悉健康

年紀漸增、退化的過程中,肌力會不斷流失,最怕影響行動能力,走不穩、跌倒,最終只能臥病在床、打壞生活品質。

為了讓長輩及早發現問題,工研院研發兩款設備,操作都非常簡單,只要走路、或做幾個動作,就能知道有沒有肌少症風險,甚至還能給出加強指南,讓你測完馬上惡補肌力。

記者 林亦庭:「每個人的步態有百百種,尤其是老人家,怎麼走其實和肌少症很有關係,現在把走路的地方,轉到這條墊子上,什麼都不需要穿戴,只要輕鬆走6公尺就能知道。」

走過一遭,旁邊電視馬上顯示,我的步態分析結果,它說我表現優秀、沒有肌少症跡象,但這結論怎麼得知?關鍵就在上面的速度和步幅。

工研院材化所計畫經理 李彬州:「走路的速度,不要讓它走在1公尺每秒以下,步幅的話通常跟我們的身高有關係,身高扣掉100,正負10的範圍裡面都算正常,會不會越來越縮小,這就是我們在長期觀察裡面,想要看到的。」

看起來平凡的墊子,底下藏滿感應器,踩在上面、電腦開始收集雙腳數字密碼,再搭配上方光學攝影機,連走路體態都能一併分析。這套系統工研院花大約半年研發,再進入醫院、協會等單位實際運用。

傳神關懷傳播協會理事長 李志偉:「它可以幫我們先過濾一些,就有一些(人) 他一看就知道,他不是肌少症,可以讓我安排就是,哪一些屬於重症的,我們先來關懷,所以在過程裡面就是變成,我要跟他(長者)去說話關懷的時候,它是一個很好的媒介,我直接跟他講,有沒有看到這些數據,你已經退化了,但是有沒有救 有。」

長者 林先生:「每一步每一步的步態,分析得清清楚楚,那對解析清楚,才可以知道缺點在哪裡,要如何去應付。」

長者 李女士:「知道我的缺點在哪裡,我一定要小心,因為我怕跌倒,去年跌了兩次,真的是好辛苦、好辛苦。」

台灣高齡長者肌少症盛行率、約6.8%,將近30萬人。要減少跌倒、失能風險,靠的是及早察覺、肌力不對勁,包含手握力減少,毛巾擰不乾、提不起5公斤物品,以及行走速度慢、小碎步,還有起身時、顫抖不穩。 同樣針對肌力、工研院有另一套系統,也已經進入臨床機構。

大家聚在一起,輪流和螢幕互動,簡單幾個動作,能知道哪裡肌肉無力。

日照機構復能師 謝絲安:「(肌少症)主要我覺得是,核心跟股四頭肌 狀況會比較差,還有就是腳踝,比如說我們抬腳,我們會發現很多長輩是小碎步用拖的,那這塊也是小腿會比較沒有力。」

工研院組長 黃天佑:「3D深度演算的視覺辨識,去看出你所做的這些動作,你的柔軟度、你的伸展度,甚至你的穩定度,你有沒有在那邊晃來晃去,去推算出說你背後的肌群夠不夠力,再搭配我們有這樣的一個,類似運動處方的一個建議,然後你就可以依照這些動作去訓練。」

日照機構復能師 謝絲安:「比如說我們發現下肢的肌力,普遍比較差的話,我們可能就會增加下肢的活動,更增加體能這一方面。」

透過科技協助,定期檢測追蹤、精準掌握肌力狀況,也讓長者安心,放下輪椅、拐杖,即使年紀大了,還是能重拾雙腳走路的自信。

更多 大愛新聞 報導:
97歲阿公當學生 樂齡中心好榜樣
體育老師入班 失智長者活力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