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醫療科技展今落幕 各大醫院展示多項醫療革新核心技術

2024台灣醫療科技展今(8)日落幕,各家醫療院所展示了多項醫療革新的核心技術,從AI輔助診斷到智慧手術模擬,這些前沿科技正重新定義醫師、藥師、醫檢師與護理師們未來醫療的樣貌。

AI讓外科手術進入元宇宙時代 提高手術準確率

台大醫院在尖端AI運算能力幫助下,外科手術正式進入元宇宙時代。「元宇宙手術模擬平台」將MRI與CT二維影像轉化為3D模型,結合虛擬實境(VR)技術,不僅能讓病患直觀了解病情,還能協助醫師團隊更精準規劃手術細節。

而在「生成式AI應用」上,台大利用穿戴裝置、行動裝置蒐集健康數據,建立健康履歷,預測慢性病風險;

成大醫院「次世代外科手術」,透過裸視3D影像與術中導航技術,輔以3D列印模型模擬手術,實現手術的全方位視覺化。

陽明交大醫院則透過3D立體影像,讓醫師能夠更全面了解病人的血管狀況,大幅提升檢查的準確度和成功率。

AI揪出早期病徵 引領癌症診斷革命

北醫大附醫近年研發的腦震盪AI輔助決策系統,利用功能性磁振影像,能預測病人受傷後1個月內腦震盪症狀的持續時間和類型,提供個人化治療建議,系統預測準確率超過80%,能幫助醫師制定精準的治療方案。

新光醫院與群聯電子合作,以AI技術識別PET影像中的腫瘤病灶,透過群聯獨家演算法,在大量標註資訊中學習腫瘤特徵,快速識別腫瘤並且精確定位病變區域,協助提升診斷效率和準確性。

AI醫療目前最大宗應用,在於疾病發生初期就能揪出微小病徵。馬偕醫院「乳房 X 光 AI 智慧診斷系統」堪稱篩檢革命,結合人工智慧技術,檢查至報告生成時間從傳統的 15 至 55 天,壓縮至 30 分鐘,特別對偏鄉地區的早期診斷需求意義重大。

國泰醫院開發的「主動脈AI篩檢及通報系統」可在50秒內產出檢查結果,並透過智慧燈號警示,異常情況即時通知放射線科醫師優先判讀,有效降低主動脈剝離及動脈瘤破裂風險。

癌症的早期發現與準確診斷是治療的關鍵,AI技術正成為醫師手中的利器。台北榮總「肺癌淋巴結轉移AI輔助判讀」大幅提升了微小轉移病灶的檢測靈敏度,有助於提升治療效果。此外,台北榮總多年來建立「肝癌CT影像AI辨識」、「肝癌腫瘤型態AI辨識」、「術後復發預測」及「術後存活預測」也成為醫師在各治療階段的重要決策輔助。

由於一般胃鏡和大腸鏡無法檢查小腸的不明原因出血,國軍醫療體系「AI 膠囊內視鏡」能透過 AI 找出腸道潰瘍、息肉、腫瘤等病徵,精準定位小腸出血點。

省時15% 智慧藥局重構用藥安全

藥品調劑錯誤曾是藥師工作的最大隱患,亞東醫院、奇美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等紛紛推出智慧藥櫃與感應調劑台,要讓人為錯誤率降至零。智慧藥櫃的電子標籤導引功能,結合亮燈提示避免取藥錯誤,顯著縮短給藥時間。

長庚醫院「感應式智慧調劑台」更進一步結合AI 影像辨識技術,從裸錠藥品分包到用藥建議實現全自動化,調劑正確率達 100%,並精簡15%的作業時間,成為智慧藥局轉型的標桿案例。

急件效率高 從採檢到報告只需 8分鐘

在醫檢方面,急件檢驗需求再高,效率也絕不能打折扣。台北榮總「醫學檢驗快餐車」系統利用智能分類與氣送技術,自動處理大批量檢體,從報到、採檢到報告生成全程優化,急件從檢體採集到生成報告僅需 8.3 分鐘。

台北慈濟醫院「AI 門診採檢室」以智能輸送系統實現檢體的全程自動化傳輸,成為醫檢流程中的全新標杆。

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檢驗效率,還幫助醫檢師減輕重複性工作負擔,聚焦於高精度檢測。

從「寫紀錄」到「專注救命」的關鍵轉變

遠距照護中心將語音轉文字技術自動生成護理紀錄,提高作業效率,適用於病患護理和急診紀錄;將大型語言模型應用於病歷分類,全台首創疾病分類編碼輔助系統,已在台大醫院落地運用,F-score達86.67%;運用機器學習和語言模型協助,提供麻醉部智慧重症醫療上個人化的診療方案;還有醫療AI生成模型,專為醫療領域設計的生成式大型語言模型,用於X光分析、病理報告摘要等。

中醫大附醫「生成式智慧病歷系統」自動生成專業醫療術語和建議,護理語音記錄、住院病歷撰寫、專業檢查報告輸出等,大幅節省75%醫護作業時間,提高醫護記錄的效率。

部立台北醫院「自動化醫材識別系統」實現醫療設備即時定位,能協助醫護人員快速查找設備,並提升交班盤點效率。

大林慈濟「行動護理 APP」以護理作業核心為主軸,可依時間序自動安排應執行的醫囑、隨時透過語音轉文字功能、記錄病人的病歷,並以生成式AI自動生成護理紀錄,讓護理人免於傳統上手寫、手抄的繁瑣流程,讓工作流程更加數位化、自動化、即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