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旅行】旅遊業者真心話:請別迷失在「炫耀式行程」中
作者:羅崐毓
在旅行業工作了 37 年,我見證了這個行業的變遷和發展──從初期的簡單樸實,到如今的高度商業化、甚至「過度商業化」。旅行業者為了在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不斷推陳出新以吸引消費者的注意,是很正常的現象。然而這種過度商業化的現象,卻也產生以下幾個效應,讓「旅行」似乎有些變質了:
過度商業化,讓旅遊反增壓力
一、社交媒體宣傳的過度依賴:許多旅遊景點和旅行社,因為過度依賴社交媒體來宣傳和吸引旅客,動輒推出「此生必去」或「沒跟上就落伍了」等潮流式的宣傳口號。也間接導致旅客在選擇旅行目的地時,更多是為了在 Instagram、Facebook 等平台上分享照片和打卡,而不是為了真正體驗當地文化和景點的魅力。
尤其是許多年輕人,在期待大量觀賞及追蹤關注下,更形成了同儕間的比較壓力。他們在旅遊時不僅希望享受過程,更渴望獲得社交媒體上的認同與羨慕,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社交比較」效應,反而導致焦慮和壓力的增加。
二、名店和網紅景點的過度推崇:一些旅行目的地過度推崇名店和網紅景點,使得旅客行程也變得越來越千篇一律。例如,許多旅客到巴黎只為了在艾菲爾鐵塔前拍照打卡,到東京只為了造訪網紅餐廳。這種現象不僅讓旅行變得表面化,也導致目的地的過度擁擠和體驗的同質化。這樣的旅行方式,使得旅客錯過了探索和發現當地文化的機會,只是追求一種標準化的「到此一遊」。
三、購物導向的旅遊行程:旅行社為了增加收益,安排大量購物行程,甚至把購物店鋪列為「景點」。這種做法往往讓旅客在短短的旅程中花費大量時間購物,無法深入體驗當地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風情。例如,在韓國的旅遊行程中,藥妝購物點成為必經之地,這不僅讓旅客感到疲憊,也減少了他們體驗當地生活的機會。
四、紀念品市場的氾濫:許多旅遊目的地為了商業利益,大量生產和銷售紀念品,然而這些紀念品往往缺乏當地文化特色,更多是為了迎合旅客的購買欲望。例如,某些地方的紀念品無論在中國、泰國還是義大利,都顯得大同小異,失去了文化的獨特性。這種現象讓旅客購買紀念品變得毫無意義,只是為了滿足購物的衝動。
五、過度商業化的旅遊體驗:一些旅遊景點為了吸引旅客,過度開發和商業化,導致自然環境和文化遺產受到破壞。例如,某些自然景區被過度開發,建設大量商店和飯店,破壞了原有的生態環境;某些歷史古蹟被過度包裝,失去了其原有的歷史韻味。這不僅影響旅客的真實體驗,也對當地的自然和文化遺產造成了不可逆轉的損害。
以上種種現象,經常讓一趟旅行猶如食品中添加化學藥劑,雖然能一時刺激消費,但也讓旅行失去了原本的純粹。
旅行的本質是「逃離」?
因此,透過這邊文章,我希望能先談談旅行的「內涵」,在討論種種外延出來的元素:「內涵」指的是旅行的核心特徵和本質,如探索與發現、新的文化交流、放鬆與休閒、自我成長等體驗;「外延」則是旅行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和發展,包括旅遊業、文化旅遊、生態旅遊、商務旅行、醫療旅遊、宗教朝聖、冒險旅遊和教育旅遊等等。然而,當我們從這些內涵和外延中抽離所有附加元素後,剩下來最純淨的本質,或許就是「逃離」兩個字而已。旅行在本質上或許只是人們對日常生活的一種逃離,一種渴望脫離現實束縛的衝動。
「逃離」,這個詞語聽起來或許有些負面意味,但它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引領意涵:逃離日常的壓力、繁忙的工作、千篇一律的生活。我們尋求的其實是一種心靈的解放,一種重新發現生活之美的契機。作為旅行業的從業者,我見過形形色色的旅客,無論是因為工作壓力而出行,還是因為家庭問題而短暫遠離,抑或只是單純的尋求新鮮感⋯⋯,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希望通過旅行來暫時擺脫現實的束縛。
這種「逃離」,不僅僅是暫時抽離外在環境的束縛,更是對內心壓力的一種釋放。它也有積極的一面,可以讓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重新找到前進的方向。在陌生的環境中,我們往往更可以放下既有框架、接納新的事物,從而獲得新的靈感和動力。
正如旅行哲學家阿蘭.德波頓(Alain de Botton)所說,旅行能讓我們重新認識自己和世界,讓我們在回歸日常生活時,能以更積極的心態面對挑戰。
逃離:抒發與療癒的形式
除了「逃離」這一層面,我們還可以將旅行視為一種抒發和療癒的形式。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旅行能夠促進心理健康,減少壓力和焦慮。這種療癒效應不僅來自於環境的變化和新奇感,更源於旅行中自我探索和反思的機會。
旅行讓我們遠離日常生活的干擾,提供一個暫時脫離壓力的空間。在這個空間中,我們可以更自由地思考自己的生活和未來,重新評估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例如,一位在職場上感到迷茫的職員,可能會在旅行中找到新的職業方向;一對面臨婚姻危機的夫妻,也可以透過旅行重新建立聯繫和理解。
此外,旅行中的體驗也能夠激發創造力和靈感。許多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都在旅行中找到了靈感,創造出不朽的作品和創新發明。海明威在1920年代住在巴黎期間,經常旅行到西班牙、非洲和古巴等地。他在西班牙的旅行啟發了他的名著《太陽照常升起》(The Sun Also Rises),而在非洲的狩獵經歷則影響了他的作品《乞力馬扎羅的雪》(The Snows of Kilimanjaro)。這種創造性的激發來自於旅行帶來的多樣化經驗和文化交流,它們拓寬了我們的視野,打破了日常生活中的固有模式。
重新定義旅行的價值
我們需要從過度商業化的旅行中抽離,回到旅行的純粹內涵。
首先,筆者立場並不是要完全「去商業化」,而是拿捏好分寸、不要「過度商業化」。例如我在永續經營的理念下,以個人 37 年的旅遊經驗,致力在行程的設計上,思考如何提升旅遊價值的差異性。我們設計更多深度體驗的行程,減少純粹為了打卡拍照的景點,增加與當地文化和自然互動的機會。
例如,在韓國當地,我們開發了更多文化交流的活動:如食的方面加入親身體驗製作泡菜的活動,並講述泡菜不僅是韓國人的生活必需品,亦是韓國的飲食文化精隨之一;在衣的方面,加入韓服體驗,旅客穿上韓服,參加傳統的韓國茶道和禮儀學習,深度體驗韓國文化。讓「穿韓服」不僅僅是為了拍照上傳,更能了解韓服的歷史、製作工藝及其在韓國文化中的地位等。這有助於增進對韓國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住的方面,添加體驗韓國在寒冬所住的「炕」──因為韓國在居住建築有地暖文化,冬天習慣坐臥在有溫度的地上,很多地方也保留著傳統的「坐式文化」。這種住的方式跟台灣大異其趣,突顯文化的差異體驗。在行的方面,則除了搭乘固有使用的觀光巴士,額外融入更多元的交通元素,如使用地鐵、高鐵、自行車、傳統市場步行探索等工具,深入探索隱藏在各個角落的在地文化⋯⋯等。
舉這些例子並非為了「打廣告」,而是強調旅行應該增加更多體驗,以深入理解當地文化的差異性,讓旅客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尊重異國文化,如此才能讓這趟時光更具意義,而非只是單純地從一個高度商業化的世界、轉換到另一個同質性高的場域而已。
永續旅遊的重要
了解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往往更可以拓寬旅客的視野、激發創造力和靈感。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中,旅客甚至能夠從新的視角審視問題,找到創新的解決方案。長年來的經驗告訴我,透過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旅客可以更好地理解自身文化、找到或更確認個人價值與生活目標。因此,在旅程中盡量增加「體驗文化差異性」,有助於旅客增強適應力和包容力,面對不同的文化和環境,能夠更靈活應對挑戰,成為具有全球視野的國際化人才。
此外,業者也應該要更積極推廣永續旅遊,選擇支持保護環境的旅行方式,減少對自然和文化遺產的破壞。例如,我們與當地的環保組織合作,推動綠色旅遊,並鼓勵旅客參與環保活動,在旅遊設計上成為保護地球旅遊資源的一份子。許多旅客的回饋顯示,這些深度體驗和可持續旅遊的行程,不僅讓他們在旅行中獲得了更多的滿足感和意義感,也讓他們更加了解和尊重所訪問的地方和文化。一位參加過我們文化交流活動的旅客表示,這次旅行讓她真正感受到了當地人的熱情和生活的真實,這是她在以往的旅遊經歷中從未有過的體驗。
重新刻劃旅行的真正意義
真正的旅行,應該是從「逃離」中慢慢品味每一個旅程中的點滴,無論是異國的風情、還是自然的美景,亦或是與陌生人的真誠交流。讓旅行再一次成為心靈的洗滌,成為一次重新發現自我的旅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妨放下功利心態,不僅僅是為了拍攝令人羨慕的照片上傳社群媒體,而是真正體驗當下、感受每一刻的美好。這樣的旅行,才能讓我們在結束旅程後,帶著滿滿的能量和靈感回到現實生活,繼續前行。作為旅遊業的一員,我希望能引導更多人回歸旅行的自然本質。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中,我們的旅行需要慢下來,真正感受旅行的美好。雖然逃離是旅行的起點,但我們最終應當找到的是內心的平靜和對生活的熱愛。讓旅行不應僅僅是一種消費行為,而演化成為一種心靈的探索,回歸旅行的本真,體驗那份純粹的美好。
在全球化和數位化的推動下,旅行的形式和內容不斷變化。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進步,相信旅行的本質始終在於探索、發現和自我療癒。旅行的真正意義,在每一次旅程中,我們都能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發現新的可能性,激發無限的靈感和創造力。
在旅行過程中,我們不僅僅是在逃離,更是在尋找自己、發現世界,並以更加積極和開放的心態迎接未來的挑戰,幫助人們重新審視自己的內心世界,通過脫離日常環境、接觸不同文化和體驗新事物,促使人們反思自己的生活、價值觀和目標,這也是旅行的真正意義所在。
※本文由換日線網站授權刊載,原標題為《37 年旅遊業者真心話:別迷失在「炫耀式行程」中,請慢下來思考旅行的本質》,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換日線文章
作者簡介:
我是羅崐毓,目前擔任東南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營業部副總經理,擁有 36 年的全職工作經驗和 23 年的主管經歷。此外,為讓大學生「畢業即就業」,我積極參與學術界和社會服務,曾在環球科技大學和嘉南藥理大學教授觀光課程。目前在國立中正大學企管系攻讀博士,並在中正大學企管系系友會擔會長協助推廣系務,並參與校友服務。我熱愛旅行業,更致力於推動行業發展和培養下一代的觀光專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