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抗生素週】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導致500萬人死亡 「四不一要」「診間三問」預防

抗生素抗藥性每年導致約500萬人死亡,若持續惡化,預計到2050年,不僅全球每3秒將會有1人死於抗藥性細菌感染,台灣每年也將有3.3萬人因此而死亡,相當於每5位死者,就有1人因為抗生素抗藥性而身故,每年經濟損失恐達3000億台幣!

因此,世界衛生組織(WHO)已在2019年將抗生素抗藥性威脅列為全球10大健康威脅之一,成為全球共同面對的「沉默疫情」。由於本週是「世界抗生素週」,感染症醫學會呼籲醫界與全民共同建立對抗生素的正確認知,牢記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與「診間三問」。

台灣感染症醫學會張峰義理事長指出,民眾常見的迷思包括誤以為抗生素是萬靈丹,可以治療所有的感染症狀,但事實上,抗生素對病毒性感染無效,若服用不必要的抗生素,反而會破壞體內的正常菌叢,削弱免疫系統。此外,臨床上也常見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後,感覺到症狀稍有改善,便停止服用,未完成療程,反而讓殘存的細菌繼續繁殖,增加抗藥性產生的風險。

近年來臨床觀察到抗生素抗藥性細菌比例逐年升高趨勢,以台灣加護病房中最常見的屎腸球菌為例,從2007年到今年,抗生素抗藥性比例上成長了1.88倍;第二常見的肺炎克雷白氏菌抗藥性比例,甚至成長了10倍之多,導致臨床治療困難,經常需要用到後線的抗生素治療。

更有研究顯示,抗藥性細菌感染比一般細菌感染更具威脅性、致死機率相對高出66%,患者住院天數也因此增加7.5天。和20年前相較,70歲以上長者因抗藥性細菌感染死亡人數大幅上升80%。

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王復德理事長指出,抗生素抗藥性不但會讓可以治療的藥變少、增加住院天數與療程,導致醫療費用的上升,最令人擔憂的是促使對多種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超級細菌」出現,讓感染變得難以控制,甚至不治。

他指出,耐碳青黴烯類細菌日益嚴重,特別是鮑氏不動桿菌(CRAB)被認為是台灣的頭號超級細菌,其抗藥性高達7至8成,患者常面臨無藥可醫的窘境,嚴重影響病人的預後。

因應抗生素抗藥性嚴重威脅,行政院也將於明年正式啟動「國家級防疫一體抗生素抗藥性管理行動計畫」,期望達到5年內抗生素使用量下降5%與碳青黴烯類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CRAB)住院病人感染發生率下降10%等兩大主要目標。台灣兒童感染症醫學會邱政洵理事長提醒,抗生素是用來治療細菌感染,並不是消炎藥或是退燒藥,民眾一定要遵守抗生素使用「四不一要」原則,以及透過「診間三問」詢問醫師,以減少抗生素抗藥性風險產生。

◎四不一要

「不」主動要求抗生素

「不」隨便自己買抗生素吃

「不」吃他人的抗生素

「不」要隨便停藥

「要」遵守醫囑使用抗生素

◎診間三問

需不需要?這次的症狀與診斷需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療?

小心什麼?本次服用抗生素該注意什麼?

吃多久?處方中的抗生素應該服用幾天?

邱政洵同時呼籲民眾,透過日常預防措施來降低病菌引起的感染,間接減少使用抗生素的機會,此外,也可藉由接種相關疫苗,如流感、肺炎鏈球菌、新冠疫苗,來獲得專一性抗體以預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