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力推 “低空經濟”: 無人機鋪路 “天上GDP” 飛手熱還是虛火?

台北 —

隨著無人機在物流、外送、空中計程車等領域的應用在深圳等中國城市逐步落地,中國近年大力推進的 “低空經濟” 正蓄勢待發。中國國家發改委近日發布報告稱,低空經濟有望成為萬億元級的新經濟賽道,並預計無人機飛手人才缺口將達百萬。然而,業內人士與網民對此反應不一,部分人看好市場前景,另一些人則質疑實際工作機會有限。

而台灣軍事專家則關切,中國領跑全球、發展低空經濟,若達規模經濟,未來除可創造新增長動能外,也勢必走向軍用並對接未來戰爭,其無人機大軍的殺傷力或恐難想像。

中國低空經濟目前最成熟的賽道是農業植物保護無人機,市場規模超過30億人民幣(約4億美元),遠高於規模僅約1-4億人民幣水平的即時配送、物流和應急救援等應用場景。

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中國共逾25萬架植保無人機,作業面積達26.7億畝次,居全球之首。

 

資料照:中國香港為紀念主權移交中國27週年舉行的無人機表演中,無人機在天空中形成了一個心形圖案。(2024年7月1日)
資料照:中國香港為紀念主權移交中國27週年舉行的無人機表演中,無人機在天空中形成了一個心形圖案。(2024年7月1日)

植保無人機產業已成紅海

不過,位於河南的王姓植保飛手告訴美國之音,因低價競爭且粥少僧多,此賽道已 “過了紅利期、也不怎麼掙錢”,尤其每畝打藥單價從8元人民幣腰斬後,他預計大概再幹個一兩年,就得轉行找出路。

王姓植保飛手說: “最低的話,他們現在3、4塊(人民幣)就有人幹了,基本上不掙錢嘛!像這個價的話,幹的人也不多,有的(飛手)他是剛入行,沒什麼業務,他會去幹那個活。”

他說,他已專職植保飛手工作五年多,飛的是可載重100斤的無人機,每架售價約五萬多人民幣,每兩年就得淘汰換新一架,因此,若地塊大、“每日上百畝”、每畝單價5元人民幣的話,尚可維持生計,不過,植保飛手的技術含金量不高,他估計,未來農戶人手一機自己飛,飛手恐被迫大量下崗。

因此,當中國發改委近期喊出 “無人機飛手缺口達100萬人” 時,王姓植保飛手建議年輕人三思,因為多數低空經濟的賽道還不成熟、前景也不明,尤其是市場現行招聘崗位僅幾百個,考照後沒活干的人多了去了。

他說,即便是美團外賣剛推出的無人機外送業務也采全自主定點飛行,根本不需要飛手,未來若大量擴點,外賣騎手恐是下一波失業的人。

不過,多數外賣業者似乎尚未感受到這樣的危機感。

一位在河北、不願具名的美團外賣招聘主管告訴美國之音,無人機外送 “還是很遙遠的事”,另一位在貴州、也是不願具名的外賣小哥則匆匆說了句 “沒影響”,即不願再談。

美團無人機外送取代外賣騎手?

據《央視》報道,春節等節假日期間,美團外賣的無人機外送異常繁忙,一位在深圳益田商場頂樓運營的員工受訪稱,該中心飛至7公里外的人才公園定點取件站是最熱門的航線,每日處理至少300單,且搭配航管中心的指揮,只需2-3位「飛手」協助裝載貨物和卸換電池,讓快速收到餐飲的消費者嘖嘖稱奇,大呼未來科技感十足。

除深圳外,據報載,美團外賣於北京、上海和廣州等一線城市已開通了50多條類似的航線,且據官網統計顯示,總計完成過25萬筆訂單的配送。

不過,相較於深圳消費者的驚豔,部分中國網民對此 “低空經濟” 最典型的配送發展卻非全然擁抱,央視報道的微博評論區有不少人給出負評。

例如,浙江微博用戶 “小王子的星星” 就留言:“萬一高空墜物呢!不值得提倡。”

湖南用戶“6429492615”也附和道:“很讚,同時也擔心,萬一投遞小型炸彈呢?要注意科技的安全發展哦!”

而廣東微博用戶“SSSCCC-333” 則不樂見其商業化落地程度,他寫道:“未來三五年都不可能有百分之一的佔比。”

還有湖北用戶 “城北徐公98“ 更悲觀預言稱:”外賣騎手即將失業。“

中國搶攻”天上的GDP”

低空經濟指的是,在距地面垂直1000-3000米以內空域,以有人、無人駕駛航空器及輔助作業設備為載體主體,進行載貨、載人等多應用場景的低空飛行為牽引,輻射帶動相關產業領域融合發展的新興經濟。

自從中國將2024年列為低空經濟的發展元年後,各省都已將相關政策目標納入年度工作報告,矢志打造各地的 “天空之城”。

中國發改委去年底更設立低空經濟發展司,專司中長期發展戰略的規劃和政策建議等工作,另有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華南理工大學等六所高校申請增設 “低空技術與工程” 科系,以培育新興產業所需的相關人才。

據中國民航局的推估,今年中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或可達1.5萬億元人民幣,到2035年可望進一步上升至3.5萬億元人民幣。若真的實現,相當於可立即為2025年的中國經濟成長(GDP)貢獻1.15個百分點。

深圳市無人機行業協會秘書長龐偉說,低空經濟是中國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通道,業界普遍都看好市場前景,因低空經濟涉及多個產業領域,也會催生新興行業,創造來自天上的GDP。

龐偉告訴美國之音: “我們向天空要GDP,就要(有)新的行業的話,規劃也好、還是人才培養也好、到基礎設施建設都要跟上。比方說,通過無人機的快遞、物流,它會提高工作效益。(從)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我們其實統計過,上百個行業是會應用這種無人機的。”

例如,他說,以部分偏遠省份高山上的鮮果為例,通過無人機的運送,可直達城裡保鮮銷售, “減輕了勞動量”、“提高效益”,也拉抬當地農民的收入。

他還說,這十多年,中國已培訓出20多萬名無人機飛手,相較於全國實名登記的180萬架無人機總數,應有高達百萬人以上的人才缺口,讓年輕人追逐「飛手夢」的熱度迅速升溫。

飛手熱火了?

不過,對於低空經濟將 “帶來起碼十年的黃金期” 和“人才需求井噴” 的說法,中國短視頻平台抖音上,也有不少網民吐槽。

例如,上海抖音網民「@淺淺讀心星」就留言問: “會不會一窩蜂,又變成紅海了。”

黑龍江抖音網民 “一個人的天空” 也抱怨:“我中型機長考完,找不到工作。”

但幸運者如新疆抖音網民 “裝逼五分鐘,被打兩小時” 則留言說,他考證之後,剛開始就業, “月薪8000(元人民幣),提升空間大。”

當然,也有廣東抖音網民 “冰美式不加香菜” 笑稱,無人機飛手技能平時戰時都用得到,他寫道: “閒時送外賣,戰時保家衛國。”

對此,龐偉說,跟大學學歷一樣,無人機證照不是就業的保證,但多一項技能的就業機會就更高,待低空經濟成熟,更多經濟賽道出籠,工作職缺自然增多。

他也不認為,飛手人才短期內會被人工智能(AI)取代,因為他說,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低空飛行,要飛越人群和建築物,對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飛手操縱的復雜度,機器尚無法完全取代。

中國無人機大軍練兵?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繡雯則分析,中國政府力推低空經濟且領跑全球,是一個很正確的方向,雖然目前畫出的大餅能否實現還未可知,但未來無人機若從載貨到載人累積到一定量的規模經濟,長期必可創造更多經濟增長。

不過,她擔心,中國作為無人機製造大國,又積極培訓大量飛手,未來若統整管理好全國的垂直起降飛行器後,必然走上軍民融合的方向,並為解放軍添翼,提升其應對未來戰爭的戰力。

王繡雯告訴美國之音:“我覺得,它(中國)就是在練兵……無人機有非常多的應用,飛手的訓練只是一部分,它現在的缺口很大,所以它急需要大量訓練這些飛手,這些飛手在平時是民用經濟的、操作這些無人載具或是有人載具,但是將來轉換的時候,很快就可以變成軍用或警用。”

她說,若中國在無人機的飛航距離、電池續航、乃至於掛載軍火等技術取得更多突破,未來解放軍的無人機大軍若從台灣近海的航母上起降侵擾或攻擊台灣,或搭配人形機器人登陸台灣,“那會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