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學生的熱血騎行背後(上)
上個月,河南鄭州一場由大學生主導的夜間騎行活動爆發,迅速成為輿論焦點。數萬名學生騎著共享單車,從鄭州騎行約60公里到達開封,這場熱潮在11月8日晚達到頂峰。鄭開大道擠滿了自行車,非機動車道近乎癱瘓,甚至造成交通堵塞。這場活動背後又代表著什麼?對中國社會又會有什麼影響?活動最初以青春和熱血為象徵,但隨著參與者的激增,問題隨之而來:共享單車被隨意堆放、垃圾遍地、擾亂了市民生活秩序。9日,政府緊急限制交通,並通過共享單車平台鎖車,迅速遏制了活動的擴展。這場短暫的狂歡最終成為社會爭議的話題。
從地理與時空背景看,鄭州與開封之間的鄭開大道是河南省內的重要交通動脈,自2006年建成以來一直是騎行愛好者的熱門路線。這條路平坦寬廣,且多為緩下坡,對於初次嘗試長距離騎行的學生來說非常友好。11月的天氣適宜戶外運動,冷夜中的微風增添了騎行的浪漫氣息。此外,鄭州作為河南省會,匯聚了大量高校和年輕人,為這場活動提供了足夠的參與基礎;而開封作為千年古都,吸引著學生們以一次「青春之旅」的方式踏上這片歷史文化之地。這些地理和時間上的條件共同促成了活動的爆發。
這次大規模夜騎活動的迅速興起並非偶然。首先,社交媒體的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短影音平台如抖音、小紅書上,參與者積極分享自己的騎行經歷、沿途風景和熱烈的氛圍,吸引了更多年輕人躍躍欲試。這種「病毒式傳播」使活動的參與人數短時間內急劇攀升。其次,開封文旅局早期的支持政策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免票和免費年卡的獎勵成為學生參與的額外動力。免費的吸引力無疑加強了活動的號召力,激發了更多學生的參與熱情。此外,騎行活動本身門檻極低,幾乎不需要專業裝備,一輛共享單車和一顆熱血的心就足夠,這讓更多普通學生能夠輕鬆參與。
筆者認為從心理層面看,這次活動的集體性和儀式感也是它爆發的重要原因。大規模聚集的騎行隊伍給參與者帶來了強烈的情感共鳴,無論是沿途的應援聲浪、揮舞的國旗,還是旗幟上寫滿的口號,這些都讓參與者感到自己是「青春熱潮」中的一部分。這種集體共鳴不僅增強了活動的吸引力,還讓參與者感受到一種「我不是孤單的」歸屬感,進而吸引更多人加入。
此外這場夜騎活動表面上是一場普通的騎行運動,但筆者認為背後卻折射出當代中國年輕人的多重心理與社會動機。首先,對於剛剛脫離高壓升學體制的大學生來說,這是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中國教育體制的競爭性往往讓學生在高考前投入大量精力,而進入大學後,他們渴望透過參與這種富有激情的集體活動來找回青春的活力與自由感。
其次,經濟因素也是一個關鍵考量。對於月生活費僅有人民幣1500元左右的學生來說,夜騎活動的費用極低,幾乎是所有人都能承擔的。因此,騎行成為一種兼具浪漫與現實可行性的選擇。16.5元人民幣的騎行費,外加幾十元的住宿成本,讓這場「青春之旅」的成本遠低於其他娛樂方式。對於經濟能力有限的學生來說,這是一場「既便宜又好玩」的冒險。
此外,這次活動還滿足了年輕人對獨特經歷的追求。在一成不變的校園生活中,夜間騎行60公里到另一座城市,無疑是一件足以寫進青春記憶的「瘋狂」之事。有參與者說道:「我想感受夜晚路上自由的風。」這句話道出了許多參與者的心聲——這次活動是對青春自由的一次追求,也是對未來平凡生活的一次短暫逃離。
作者》小蟻人 香港大學生。參與反送中運動,目前在台。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憂傷的戲謔:中國互聯網上的韓國戒嚴風波
「愛國者」治港的下場
以色列帶給我們的借鑒:國家保障國民,國民保衛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