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不趴 川普應思考美中共榮

美國大選揭曉,川普當選總統。在選舉過程中,兩黨總統候選人及國會改選的參眾議員都有不少抗中言論。之前,美國國會經過夏季休會後於9月9日復會,眾議院在1周內通過28項涉中法案,主要在確保技術競爭優勢和保護美國國家安全。川普在大選中又準備了很多抗中政策。美中關係,為什麼發展成今天的對抗格局,未來又會如何?

在冷戰結束後,美國主要對中國採取「接觸加遏制」的策略。1990年代初,隨著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和全球化進程加速,美國對華政策更多是合作取向,期望通過經濟交流促進中國的現代化,並相信這會推動中國的政治體制開放。2001年美國幫助中國加入WTO,希望中國能融入西方主導的世界經濟。

然而隨著中國經濟和各種力量的增強,尤其是「中國製造2025」計畫的推出,美國開始對中國的崛起顯現出難以接受的氛圍。2017年,川普上任後對中國發起貿易戰,對其大量產品加徵關稅,並限制中國企業(如華為)使用美國的技術和設備。美國對華政策由合作逐漸轉向經濟、科技和軍事的全面遏制。

2020年美國政府推出《保護美國投資者免受中國公司重大風險報告》及後來的《外國公司問責法》,對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的財務審計要求更加嚴格及無理的監管,中國公司逐漸從華爾街退市。

拜登上台之後,延續了川普對華強硬的基調,更重要的是擺脫川普的孤立主義,尋求與盟友合作,形成聯合遏制中國的全球戰略。在亞太地區更加大與日本、澳洲、印度的軍事合作,推出如Quad和AUKUS聯盟及「印太經濟框架」(IPEF),意圖制衡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拜登政府也加大對中國企業在美國的投資審查,特別是針對科技、數據安全和基礎設施領域的併購活動;並對中國科技行業進行限制,實行精準打擊,尤其是針對半導體、人工智慧(AI)、量子計算、5G/6G通信技術等尖端領域,透過實體清單對科技關鍵企業制裁,限制華為、中芯國際等公司獲取先進的晶片技術和設備。

與此同時,美國政府推動國內的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通過《晶片與科學法案》進一步增加對國內半導體行業的投資,鼓勵美國企業加大研發和生產。另外還加強與盟國的合作,積極推動「友岸外包」政策,以減少對中國各項商品的依賴。

2024年美國雖修正對中國策略,強調「去風險化」而非全面脫鉤,即通過降低對中國市場的依賴來減少風險,而不完全切斷經濟聯繫。但在戰略性產業,如半導體、稀土材料領域,前者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加大對中國的打擊;後者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並鼓勵美國企業將生產基地轉移到其他地區,如東南亞、印度或回流美國。

在普遍仇中抗中下,世界已經出現美國與中國兩個陣營,產品則是兩邊自有規格。

中國科技、經濟是否會被打趴?最近曾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認為,美國抗中只會促使中國更快地發展自己的能力。的確,澳洲智庫「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8月28日發布了各個國家的先進技術研究競爭力排行榜。在64項關鍵技術中,中國已在近9成(57項)技術上位居第1。

台灣夾在兩頭大象之中,動輒得咎,十分難為。美國2024大選已結束,在激情消退的選後,實在應靜下來,離開對抗思維,思考如何共存共榮的策略。這才是社會發展的正道。(作者為中信金控首席經濟學家、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