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八事件75周年 回顧當年發生什麼事?政府事後又做了哪些補償?促轉會扮演的角色又是什麼?

二二八事件已屆75周年,在全民享有民主自由的今日,這件因威權統治而起的歷史悲劇,不該被逐漸淡忘。究竟當年發生什麼事?人民在氣什麼?為了撫平傷痛,政府後來做了什麼?爭議不斷的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簡稱促轉會),又跟二二八事件有何關聯?

二二八75周年,受難家屬每年都會在台北二二八公園舉辦追思儀式。(圖為二二八紀念碑,圖片來源:中央社)
二二八75周年,受難家屬每年都會在台北二二八公園舉辦追思儀式。(圖為二二八紀念碑,圖片來源:中央社)

二二八事件的由來?當年人民在氣什麼?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台灣日治時代畫下句點。然而,國民政府接收後,政治腐敗、經濟蕭條、治安惡化等問題隨之而來,民心從期待祖國轉為失望不滿。1947年2月27日,專賣局人員因查緝私菸,打傷女販林江邁、甚至誤殺旁觀市民陳文溪,激起民憤。

2月28日上午,群眾湧向行政長官公署前廣場示威抗議,不料遭長官公署以機關槍掃射,造成數十人死傷,點燃全台怒火。隔日,由國民參政員、省參議員等人組成「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與時任行政長官陳儀進行交涉,陳儀表面同意改革,暗地卻請求南京政府派兵來台鎮壓。

3月8日,國軍21師7000兵力抵台「平亂」,從北到南展開大規模軍事鎮壓,並實施「清鄉」清查戶口、追捕異議分子,許多無辜民眾遭受牽連,傷亡人數逾萬,史稱「二二八事件」。根據行政院1992年發布的《二二八事件研究報告》粗估,期間至少造成18000人死亡,但真實受難人數至今仍眾說紛紜。

延伸閱讀》張亞中質疑228受難者「沒這麼多」 楊振隆:灑狗血劇情

二二八事件何時解禁?政府做了哪些補救?

二二八事件不只牽連者眾,更被視為威權統治的開端,兩年後全台進入戒嚴狀態,開啟長達38年的「白色恐怖」時期。期間國民政府以「防諜肅奸」為名,對全民展開監控,並藉機剷除異己。當時風聲鶴唳、人人自危,二二八事件成為禁忌名詞,只能深藏在受難家屬心裡;直至1980年代社會運動興起,民間才開始出現為二二八事件平反的聲音。

政府順應民意,1989年,全台第一座二二八紀念碑於嘉義落成。1995年,行政院成立「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受理受難者補償申請;同年,二二八紀念碑落成,時任總統的李登輝,首次代表政府向事件罹難者家屬道歉。1997年,行政院明定每年2月28日為「和平紀念日」,往後每年的這一天都會舉辦追思活動,二二八事件不再是不能說的祕密。

延伸閱讀》【歷史上的今天】228紀念碑落成前總統李登輝道歉

促轉會是什麼?只有二二八受害者適用嗎?

這幾年,除了歷任元首公開致歉,政府也更積極正視這段黑歷史。2017年,立法院三讀通過《促進轉型正義條例》,針對1945至1992年間的威權統治時期,依法處理人民所遭遇的不正義對待,如二二八事件、美麗島事件、五二〇農民運動等。

隔年,促轉會正式成立,為行政院屬下任務型編制的二級獨立機關,旨在推動還原歷史真相、開放政治檔案、平復司法不公、促進社會和解等任務。任期為兩年,必要時經行政院長同意可延任一年,目前已延任兩次,預計2022年5月結束任務。

延伸閱讀》促轉會將屆滿 台教會籲轉型正義不能停

促轉會做了哪些事?有誰因而得到平反?

促轉會依業務範疇分為還原歷史真相組、威權象徵處理組、平復司法不法組、重建社會信任組。除了因政治口水戰而廣為人知的「不當黨產處理」、「去威權化」任務,促轉會更多心力是圍繞在受難者身上,像是提供心理療癒服務、撤銷刑事有罪判決等。

四年來,促轉會陸續公布「刑事有罪判決撤銷」名單,累計5837人的判決遭撤銷,其中包含二二八事件受難者25人。

當年,被冠上意圖暴動罪名的涂光明、范滄榕、曾豐明,其實是代表人民與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洽談「和平條款」,希望軍隊別再掃射市區、造成傷亡。不料,遭彭孟緝捏造「帶槍欲行凶」,一行人被扣押在軍營,之後未經法院審判,涂光明等三人遭槍決,死後才被安加罪名。

然而,像涂光明一樣沉冤得雪的受難者,其實少之又少。促轉會解釋,因為二二八事件是人民在「無司法狀態」下遭國家武裝暴力侵害,多數沒有留下司法審判卷宗,使得促轉會無從進行審查,大部分只能請領死亡、人身關押或財產沒收等賠償金。促轉會專任委員陳雨凡透露,過去已獲補償的案件約1萬3000件,不過隨著檔案陸續出土,可能還有新的受害者出現,賠償總金額初估約277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