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幕後英雄

黃仁勳在今年美國國際消費性電子展的主題演講,站在他左右兩側的14家人形機器人,美國有Apptronik推出的Apollo、Boston Dynamics的E-Atlas、Agility Robotics的Digit,以及Figure AI的Figure 02。中國則有星動紀元ROBOTERA的START1、智元機器人Agibot的A2、傅利葉Fourier的GR2、銀河通用Galbot的G1、宇樹Unitree的H1和小鵬XPENG的Iron,展現多樣化技術與應用場景。德國由NEURA Robotics推出4NE-1,以色列Mentee推出MenteeBot。加拿大的Sanctuary AI則以Phoenix為代表。另外,美國與挪威合作成立1X,則推出NEO人形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模仿人類外觀與行為,能夠融入人類社會並自然操作各種基礎設施與工具。並透過AI賦能,具備自然語言交談能力,能以類似人類方式完成各種複雜任務,展現極高的實用價值。黃仁勳在演講中生動展示如何運用強大AI仿真技術加速人形機器人研發。

人形機器人的核心架構可分為「大腦」、「小腦」與「肢體」。大腦負責決策與環境感知,依賴AI晶片及演算法完成高效運算與人機互動。小腦則肩負運動協調與控制的功能,支持機器人適應複雜地形與執行精細任務。肢體作為執行單元,透過高精度的軀體與關節系統實現靈活且穩定的動作。台灣的半導體、資通訊與精密機械產業,恰好為人形機器人的三大核心技術提供堅實基礎。這些優勢吸引國際大廠如輝達與特斯拉,使台灣成為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的重要合作夥伴。

目前,台灣在人形機器人產業的布局聚焦於感測模組、控制模組、驅動模組與機構模組四大核心領域。台灣的技術專長涵蓋工業電腦與控制平台,能為機器人提供高速運算與精準的動作控制;在視覺鏡頭與感測器技術的發展,則賦予機器人蒐集深度資訊和辨識物件能力。在驅動技術領域,馬達與驅動器的深厚技術實力,搭配精密傳動與減速機優勢,建構高剛性且精確的關節動力系統。此外,台灣廠商具備從機構設計到組裝生產的高效率能力,確保產品品質穩定,並能滿足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總體而言,Tesla今年是否能順利量產一千台Optimus人形機器人是觀察重點。台灣在人形機器人產業則隱身在幕後,負責人形機器人的代工生產組裝。和碩已經成立機器人團隊,開始進行布局。英業達也成立機器狗實驗室,測試四足機器狗的翻滾操控。台灣若能充分運用自身在半導體、資通訊及精密製造的產業領域知識,勢必能在全球人形機器人產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為台灣創造更多契機,成為新的護國神山產業。(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