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想結婚,還是不敢結婚?黃越綏揭密「1關鍵」造就不婚主義

隨著超單身時代來臨,許多年輕人選擇不結婚、不生小孩,到底他們在想什呢呢?專業兩性與家庭諮商師黃越綏於《我不婚,然後呢?》一書中,探討為何有不婚現象,究竟是婚姻本身的缺失?或是經濟狀況導致?或是個人心理、社經地位導致?最末也請律師提供法律上的建議,引導讀者思考自己的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我們的生活中,人人的身邊,隨時可以發現一些令人莞爾的現象。

每當一群未婚的成年人聚集在一起,在一陣天南地北的閒聊後,通常就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起,當今社會要尋找一個好的結婚對象,是多麼辛苦和艱難的大工程這類話題。要不就是其中有人開始訴說悔不當初、錯過姻緣的陳年往事,當然也會有人趁機為單身不婚主義大放厥辭的鼓吹。

而同樣的埸景若換成一群已婚的人們,可能由於已為人夫人婦的身分和角色的改變,不好直言婚姻的對錯,只好轉移焦點,批評起政府和社會福利種種,頭頭是道,鏗鏘有力地給負面的情緒找到出口。

可是聊到了最後,仍然會老調重談地數落起另一半、對婚姻生活的不滿,且信誓旦旦的表示,若是上天願意給第2次的機會,他╱她是不自由毋寧死,再也不會走進婚姻的殿堂。

這就是人性的常態和性格上的弱點,對於得不到的,永遠存有美好的憧憬與想像,永遠是嚮往的白月光。當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獲得了,反而把對方當成獵物,製成標本掛在牆上展示,從此逐漸冷落,既不稀奇也不珍惜。



不婚主義在想什麼?

我有一位40餘歲忘年之交的朋友,當他知道我要寫一本關於不婚族的書時,他竟然提醒我說,單身和不婚的現象,現今已經不只是流行,還是種高冷的時尚。我問他為什麼?他直白地說,其實目前多數還存在的婚姻,都是些靈魂空洞的怨偶們,否則離婚率不會這麼高。

只因為透過婚姻的結合,彼此有著太多人事物的糾葛與牽絆,包括捨不得的既得利益掛勾,又害怕失婚後的孤獨,更擔心老了沒伴可以彼此照顧。他一直是單身,所以認為不婚族在心態上、對愛的認知上,要比已婚者更簡單和單純多了,倒是他自己承認,對於情傷的適應度可能會脆弱些。

他不否認在對於愛情及婚姻的冀望幻滅後,就立志強大自己,一定要學習如何獨立不婚地過好此生。他還用揶揄的口吻笑說,他要煉成金剛不壞之身,確保可以活到101歲。我反問他,希望活到這麼長壽,難道真的不怕孤單和寂寞嗎?真的從來沒有動過結婚生小孩的念頭嗎?確定能貫徹始終選擇不婚而孤老終生?

他不假思索地回說,人是感情的動物,而一生中只要能夠真正談過一次戀愛,也許結果未必盡如人意,但只要自己真正的領悟到,愛情到底是什麼樣的滋味,也就夠了。而且戀愛和婚姻可說是兩碼事,萬一找錯了結婚對象,除了會在覺悟中漸漸的失去靈魂的自由,還要賠上漫長的歲月與生命體的磨難,也罷!

其實,據我的了解,他是一位從他父母親不幸婚姻的經驗中,長年背負著痛苦的陰霾與記憶成長的孩子。這導致他欠缺自信,對親密人際關係的社交、婚姻與為人父親的角色,無形中衍生了巨大的恐懼和排斥。

其實單身和不婚現象的背後都有許多複雜的因素,並值得深思與探討。其中重要的一點是,隨著時代的不斷改變,婚姻制度已經從早年獨裁政治和封建社會的道德束縛,演變進展到今日的自由民主,現代化思想的開放與文化的多元化。

從前婚姻往往會被視為是人生一個必要或重要的里程碑,甚至透過聯姻來擴展及維繫社會的人際關係。尤其婚後生兒育女,彷彿是種傳宗接代的自然定律,不但雙方都可以延續與原生家庭的血源與親情關係,更是生產報國為社會貢獻了心力。

可是對時下的年輕人而言,即使他們已經擁有更開放的人生空間以及選擇婚姻的自由,但來自社會的道德壓力終究還是存在的,甚至認為「不婚」或「不生」,都是某種自私自利的行為。

除了個人的價值觀與意志外,大部分的人也都承認,婚姻需要緣分。「緣」就是對象與機會的出現,至於「分」則是機會的把握與成全。因此也不是想結婚就能夠結婚。但婚姻不只是要對另一半負起法律上的責任與承諾,一旦生兒育女為人父母後,還要負起教養兒女的社會責任,這可是相當艱巨的大工程。

因此很多不婚族,若不是心態上還沒有準備好,就是害怕面對現實的生活考驗,以及扛不起這麼重的擔子與壓力。有許多人更願意用其他的形式,去探索自己的人際關係,希望即使選擇不結婚,也能夠讓自己得到更多生活上的滿足感。



不被婚姻牽絆的人生

我的一位姊妹淘,跟她的伴侶從年輕相識到今天,倆人都是單身,卻一直處於不結婚的同居狀態,時間已經超過了半世紀,兩人也從少年相守到白頭。

儘管周遭的親朋好友都紛紛力勸,但他們就是無動於衷,完全沒有辦理結婚手續的意願,對他們而言,時間就是檢驗愛情的最佳證明,不須靠一紙官方的結婚證書來保障,而這就是他們對真愛的信仰與詮釋。

加上隨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升,每個人的個人自由意志和自主性都增強了,人們可能更傾向於追求事業、興趣和個人的成長,而不是婚姻和家庭生活的照顧與牽絆。

在少子化的世代,獨生子女的家庭居多,每個父母親無不把他們當心肝寶貝,加上還有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等長輩的多方關照下,獨生子女可說是既得寵又被照顧得無微不至。而負責教養的父母親,更是天天小心翼翼,處於「握在手心怕捏死,放開手又怕它飛了」的焦慮中。

這結果,造成了獨生子女們對原生家庭或父母親產生過度依戀與依賴的情形,無法在生活中學習到真正的獨立和謙虛的自律,反而容易變得比較自大自我或冷漠,甚至一般的情商也顯得較為不成熟。

縱使他們在經濟背景上不成問題,且在家長的協助之下,好不容易完成了學校的學業,但一走出了社會,開始接受嚴峻的現實環境以及複雜人際關係的適應挑戰時,往往會因性格上的脆弱而禁不起考驗。

這也是為什麼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埋怨,已經是中年的子女,居然可以採取不婚也不工作的態度,並理直氣壯的當起啃老族、躺平族。

廿一世紀的科技突飛猛進,在快速進入了AI及元宇宙的虛擬世界裡,資訊爆炸與現實交錯的網絡世代,不僅讓個性內向或有社恐症的人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避風港;其實對於多數年輕人而言,高科技產品也是他們現實生活中的養分。

只要在電腦上用手指按按鍵,透過各種網路平台,迅即可以隨時打發寂寞的時間。值得去探索的網路宇宙秘境,實在是浩瀚無邊,在有限的生命中卻已經有着無限的誘惑,正等待著新世代的人們去挑戰和冒險。

尤其千禧年(公元2000年)後出生的孩子,面對的是一個AI問世的高度競爭社會,卻又強調極端重視個人自由與自主的年代。因此,為人父母者也應覺悟,除了陪伴和聆聽外,對子女的生活教育以及家庭觀念上的影響力,已經越來越式微了。

除此以外,少子化及高齡化社會結構相乘下,最大的改變,就是年輕人不再會魯莽地選擇早婚。有主見的年輕人從學校畢業後出社會,通常都會先試試水溫,探究職場的環境,然後也許開始斜槓生活,最後再找份自己喜歡又安定的工作。

等到了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最好是又有了積蓄後,才會開始認真的思考是否結婚的問題。加上事業上的衝刺,都需經過長期的努力和考驗,因此不論男女,能夠達到這個標竿的適婚年齡,都已經到了卅五歲的邊界。

比較令人欣慰的是,這個世代的不婚族,有些人已經可以給自己的愛情觀,透過理性與務實的分析,並把性交、戀愛、婚姻的關聯性切割開來,理出自己喜歡的紋理。在這種潮流趨勢下,一旦早婚的話反而會被訕笑,質疑是不是「避孕知識太差」才會出現如此冏境。

總之,跟時下的年輕人談論婚姻,對他們而言,無疑是比較沉重又沒有太大意義的議題,而長輩們若不識趣的一再催婚的話,也只會換來自討沒趣的下場。相對的,即使大齡單身族們的內心不是真的不婚,但也會因各種因素而拖延時間,通常不是採取迂迴策略,就是用逃避的方式,來應對長輩們的催婚。

(本文摘自/我不婚,然後呢?:黃越綏給單身世代的人生相談/台灣商務)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從小就是模範生,婚後卻成無聲勞工⋯她曝「人生美好時光」全都在這時
年輕人不婚不生又怎樣?現代女性不婚「5大原因」:大齡單身也很好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你是不想結婚,還是不敢結婚?黃越綏揭密「1關鍵」造就不婚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