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塑膠公約談判釜山登場 環境部觀察團前往參加

全球塑膠公約最後一次表定談判,25日在韓國釜山登場,期盼透過會議制定出具有全球共識的塑膠污染治理行動方案。場外則有民間團體和藝術家合作,將6000多張人臉拼湊成巨型旗幟,升到10層樓高,表達巨眼盯場意象。環境部也派觀察團前往參加。

高雄第一科技大學退休教授樊國恕表示,「文字要怎麼寫,所以這個談判之間,看主席的這一方面怎麼落筆,但至少剛剛我再強調,至少有一個架構可以出來。」

學者表示,這次是第5次塑膠公約談判,將成立4個工作小組,就草擬的32條條文和附件進行討論。

環境部表示,塑膠公約共有4大戰略目標,包含減少一次用塑膠尋求替代品、訂定塑膠產品設計目標及增加可回收性,再利用塑膠轉型循環經濟,以及管理現有塑膠污染。環境部將朝2030年禁塑方向前進,還會加大項目,預計2025年上半年,訂出新的減塑目標。

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可能也要更擴大減塑範圍,甚至我們也要有更好的教育措施,能夠讓大家能夠知道,其實不是說什麼東西都不能用,而是說整個一次性的購物的塑膠袋能夠少用就盡量少用。」

環境部也列出國內減塑里程碑,針對一次用外帶飲料杯,2020年已達成強化一次用外帶飲料杯自備優惠措施,2025年希望能全面限用,強化以價制量,但目前預期只能部分達成;2030年則預期會全部達成全面禁用一次用外帶塑膠飲料杯。

綠色和平台北減塑負責人張凱婷表示,「減塑不應該只是叫民眾改變生活的習慣,而是應該政府就帶頭減少塑膠生產。」

塑膠公約預計將在12月1日落幕,各國能否達成協議,以及接下來台灣將如何因應,環境部表示,會再開記者會對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