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諾羅疫情升溫...國內腹瀉就診創5年新高》台大公衛專家解析腸道健康與防疫對策
腹瀉疫情雖下降,但疾管署4日指出國內第9週腹瀉門急診就診27萬5238 人次,仍為近5年同期最高。(圖片來源/freepik)
國際間面臨嚴峻諾羅病毒疫情,腹瀉病例數持續上升,對醫療體系造成沉重負擔。英國2025年第6至7週諾羅病毒檢驗室報告總數已達過去5年同期平均值168%,院內感染事件也較過去5年平均高出39%。台灣部分,疾管署4日表示,全國腹瀉門急診就診人次雖有下降仍為近5年最高,根據疾管署監測資料顯示,國內今年第9週(2月23日至3月1日)腹瀉門急診就診 275,238 人次,較前一週308,626人次下降10.8%,仍為近5年(2021至2025年)同期最高;另全國近4週(第6週至第9週)共接獲344起腹瀉群聚通報案件,亦為近5年同期最高,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業最多,其中病原體檢驗陽性案件計180起,以檢出諾羅病毒(172件,占95.6%)為多。
疾管署指出,依諾羅病毒陽性個案病毒分型結果,今年截至2月底流行病毒株以GII.17為主,該型別已多年未於國內流行,亦有基因重組變異,多數民眾無免疫力,提醒民眾如廁後、進食及備餐前應以肥皂或洗手乳正確洗手;烹製菜餚及食物貯存應注意食品衛生,生熟食分開處理且澈底煮熟後再食用(尤其是蚵、貝類等帶殼水產),以預防諾羅病毒傳播。
不過,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分析,造成腹瀉疫情導致急診量上升原因主要包括高傳染性與快速傳播、腹瀉相關急性併發症、公眾恐慌與防疫措施、檢測需求與醫療資源、季節性與環境影響。為應對大量湧入腹瀉病患,醫院急診室正承受龐大壓力,各大醫療院所需擬定急診應變策略,並同步優化診療流程、降低院內感染風險,設置公共衛生措施並加強社區應對。
陳秀熙提到,冬季是病毒性腸胃炎的高峰期,今年台灣的氣候變化很大,所以氣候變遷會進一步影響水源品質,加重疫情的傳播風險。
而面對腹瀉疫情,如何改善腸道健康、增強腸道微生物組的平衡,成為預防與恢復的重要課題。近年來,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Microbiome Enhancer Diet, MED) 成為科學界關注的焦點。究竟要如何改善腸道微生菌?
吃對好菌!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助強化健康
陳秀熙指出,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強調提供腸道微生物所需的多樣化全形食物,以維持腸道健康並促進整體代謝平衡。「其核心原則包括攝取高纖維食物以幫助有益菌生長、食用發酵食品來增加腸道有益菌,以及攝取多酚類與Omega-3脂肪酸來發揮抗發炎與抗氧化作用。」他表示,這種飲食模式透過益生菌、益生元、後生元等關鍵食物,來促進腸道健康與人體代謝功能,為個人化精準營養提供重要的科學基礎。
他先解釋,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以益生元、益生菌與後生元三大核心為基礎,同時減少可能損害腸道微生物組的飲食因素,有助於強化腸道菌群健康、增強有益菌並減少腸道發炎。「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強調提供腸道微生物所需的營養,並以全形食物為主,包括高纖維食物、發酵食品、多酚類與 Omega-3 脂肪酸,以提升腸道菌群的多樣性。此外,透過減少超加工食品、紅肉、過量抗生素及食品添加物的攝取,可降低對腸道有害的飲食因子,進而減少腸道發炎與健康風險。」
陳秀熙指出,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包含益生菌(如優格、泡菜)、益生元(如洋蔥、大蒜)、後生元(如發酵食品),有助於腸道菌群平衡。此外,多酚類(如綠茶、藍莓)、Omega-3(如鮭魚、亞麻籽)與抗性澱粉(如冷飯、豆類)能抗發炎並促進代謝健康。
「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有助於提升腸道健康,透過增加腸道微生物的多樣性,降低腸漏症風險,強化腸道屏障功能。同時,它能改善代謝健康,減少肥胖與代謝症候群風險,幫助血糖調控並降低慢性發炎。」陳秀熙也提到,透過提升血清素分泌、減少神經發炎,還能減輕憂鬱與焦慮症狀,進而促進心理健康,實現身心全面平衡。
陳秀熙指出,腸道微生物增強飲食以益生元、益生菌與後生元三大核心為基礎,同時減少可能損害腸道微生物組的飲食因素,有助於強化腸道菌群健康、增強有益菌並減少腸道發炎。(圖片來源/星球永續健康線上直播YT截圖)
MED飲食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與能量代謝?
那麼MED飲食與其他飲食模式比較,哪個更好?
陳秀熙表示,無論是地中海飲食、生酮飲食還是純素飲食,都適合不同的人群。「微生物強化飲食(MED)則是在這些飲食基礎上進行調整和強化,結合了六大營養元素。關鍵觀念在於,不論是哪種飲食方式,對腸道微生物的影響以及其代謝產物的變化都是不可忽視的,而MED的目標正是從這些不同的飲食中提煉出共通的原則。因此需要借助人工智慧 (AI) 的輔助,才能精準地判斷哪一種飲食最適合個人需求。」
要實踐微生物強化飲食,陳秀熙表示,每天需要攝取30-40公克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的來源不僅限於蔬菜,還包括米飯(特別是冷飯)、優質的發酵食品等。選擇天然食物、避免加工,並適量攝取抗性澱粉和Omega-3(如冷飯和鮭魚)也是重要原則,從味噌等食物中,可以理解日本人長壽的原因。另一方面,應限制紅肉和精製糖的攝取。然而,要具體落實這些原則並不容易,因此需要藉助人工智慧 (AI) 的幫助,才能實現精準營養管理。」
他提到,一項研究探討飲食對於腸道微生物及人體能量代謝的影響,並採用嚴謹的科學方法來驗證其結果,透過隨機交叉試驗,分析不同飲食模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研究團隊招募了17名年齡約30歲且體重穩定的健康受試者,並採用隨機交叉試驗的設計,使受試者在不同階段分別接受兩種飲食:西式飲食與微生物增強飲食(Med Diet)。研究發現,當受試者食用Med Diet時,其腸道微生物的總量與多樣性顯著增加,並且特定菌種的豐富度亦有所提升,如有助於短鏈脂肪酸生成的菌種。
此外,研究團隊透過測量糞便與血清中的短鏈脂肪酸含量,發現Med Diet組的短鏈脂肪酸濃度明顯較高,顯示該飲食有助於提升腸道微生物代謝產物的生成,進而影響能量代謝。同時,糞便中未被人體吸收的能量也較高,顯示Med Diet可能減少能量的過度吸收,有助於維持能量平衡。(Corbin et al.,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3)
陳秀熙也提到,腸道微生物在分解發酵食物之後經過分解之後會產生化學物質,「化學物質就是微生物分解之後的代謝物,短鏈脂肪酸(SCFAs)可以幫助腸道健康、抗炎、調節血糖;膽汁酸代謝物會影響脂肪消化與腸道菌相平衡;色氨酸代謝物會影響情緒與心理健康。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腸子微生物,因此發酵食物經分解之後就會有不同的代謝物,經過飲食介入之後,產生的代謝物可能會因為飲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身體反應。」
疾管署強調,近期腹瀉群聚案件發生場所以餐飲旅宿場所、校園為多,餐飲、團膳業者應落實廚房環境消毒與清潔,並留意工作人員健康情形,如疑似腸胃炎症狀請暫停工作,並於症狀解除至少48小時後才可上班。另外,為降低諾羅病毒傳播風險,處理受病患污染的器物表面(如課桌椅、地面、門把等)前應戴上手套與口罩,並用2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1,000 ppm)擦拭;患者嘔吐物及排泄物應以100 c.c.漂白水加1公升清水(5,000 ppm)消毒清理。
相關資訊請至疾管署全球資訊網或撥打免付費防疫專線1922(或0800-001922)洽詢。
更多信傳媒報導
談判桌上的晶片籌碼... 前綠委:台灣的戰略重要性遠高於烏克蘭
台積電後輪到南韓三星 川普偏好「大數字、大構想」 中經院長連賢明:早談比晚談好
反分裂國家法20週年!李強涉台工作報告明確表述一中原則、九二共識
看更多相關新聞
日本流行諾羅病毒!男吃完便當亡 醫示警:1類食物避免
「腹瀉」就醫近5年最高!疾管署:逾95%為諾羅病毒
超夯草莓大福藏諾羅病毒 日本大型食物中毒連環爆「1人猝死」
網傳諾羅病毒千萬不要喝水?禁食禁水24小時餓死病毒?不實說法!醫師詳解
諾羅病毒爆發!專家建議「避免喝牛奶、運動飲料」以免越拉越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