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豈能假手川普
賴清德發表反制大陸的17項措施後,各界已經有相當多分析,其中尤為關注的莫過於內部政爭的考量,亦即為了8月即將上演的大罷免而刻意激化兩岸對立。不過,賴清德的這些措施都是指向兩岸關係,尤其是針對兩岸人員往來互動的限制措施,確實有足夠的衝擊性,影響力勢必會超出選舉的範疇。
因此,審視賴17條應該跳出選舉思考,而從中美台三角的更大格局來對待。川普上台後,海峽兩岸均有視其商人性格而分析潛在政策走向的言論,而川普最近的諸多激進舉措也確實證明他的交易思維。不過這裡也有一個思維盲點,為什麼台灣就注定是可以用來交易的商品?要知道美國在維護台灣利益方面並沒有付出多少成本,反而台灣為了維護美國利益發揮了重要功能,尤其是在牽制大陸崛起方面發揮奇功,從這個角度看,台灣對美國而言可能並非可以輕言交易的商品,而是不可多得的珍貴資產,且可源源不斷創造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想像美國會捨得放棄台灣,也很難想像大陸肯付出多大代價來交換,即便是川普也一樣。
更何況無論是蔡英文還是賴清德時代,他們都強調自己是棋手,而拒絕充當棋子,雖說這裡有壯膽和內宣成分,但也並非全然不符事實。要知道即便是如今的烏克蘭,也依然有在美歐之間縱橫捭闔的能力,川普如此這般羞辱澤倫斯基,也無法阻止歐盟繼續對其提供支持。川普向普丁做了重大讓步,也沒有改變俄烏依然衝突的局面。
回到兩岸視角,雖然大陸已遠比俄羅斯強大,但台灣也同樣擁有遠超烏克蘭的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兩岸關係若愈來愈惡化,雙方要釋放出的能量注定要超出俄烏衝突。對台灣來說,賴清德能走的棋確實還有不少,而非任人擺布的棋子。畢竟台積電也不是台灣的全部,沒必要過於放大台積電對美投資給台灣造成的衝擊。
更進一步審視賴的17條措施也會發現,他的國安團隊確實做了一定功課,針對台商、青年、娛樂圈、宗教團體及產業等層面的交流互動均做了管控,這恰好與致力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大陸形成對撞,試圖消解大陸惠台政策的力道,針對性不可謂不強。而且這些措施都操之在台灣內部,大陸能施加的影響力相當有限,比如對台灣個別人的制裁就不痛不癢,無法落地實施,反而讓他們獲得對內吹噓的資本。
而且如今的中美台三角關係也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動,美國對台灣的支持已經毫不掩飾,不再扮演台獨煞車皮的角色,反而三番兩次站出來替賴清德的舉措背書,前段時間還有很多人質疑賴政府一直站錯隊,邀請川普討厭的政客訪台,而AIT的行動表明這些絲毫不影響美國政府的既定政策,這也說明在大的戰略方向上美台之間已經形成某種默契,這也是在過去歐巴馬時期乃至更早以前中美關係的最大不同。在這種情況下,大陸若想把希望寄託在跟川普的交易談判上,恐怕不會有成果。問題還是應該回到本源,解鈴還須繫鈴人,兩岸問題終究還得兩岸雙方直球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