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引領醫療科技:睿生光電20年磨一劍,打下數位X光感測根基
台灣醫療水準舉世聞名,近年隨著科技業者陸續投入資源,遠端醫療及精準醫療發展日益進步,並且落實醫療流程的數位轉型。國內面板龍頭群創光電轉投資的睿生光電(以下簡稱睿生),憑藉其在數位X光感測器領域的創新技術,不僅在全球市場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更在2024年榮獲風傳媒「AI醫療領航大獎」評審團特別獎的肯定,展現極為獨特的競爭力。
睿生的核心產品是數位X光攝影系統,也就是將傳統的醫學影像檢查過程徹底數位化的「升級版」。以往病患接受X光檢查,流程是將沖洗完成的底片,由醫師透過燈光檢視;因為X光屬於空間壓縮式影像,一旦受到金屬植入物或其他器官遮蔽,拍攝結果有可能顯得模糊,醫師判斷難度高,相對也較不精準。
睿生光電考量到這個難題,與加拿大新創公司KA Imaging合作設計X光平板偵檢器,以睿生光電的硬體技術結合AI演算法輔助判讀,透過一次照相即可獲得雙能影像;病患不再需要拍攝2次X光,也可獲得同樣結果,輻射劑量減少至50分之1。此外,拍攝數位X光的輻射劑量僅是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ow dose CT)的20分之1,費用也遠低於後者,對全民健保長遠永續發展也可帶來顯著效益,可說是一舉兩得的創新技術。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sandMarkets的報告,全球X光感測器市場規模在2022年達到31億美元,預計到2027年將成長至40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達5.2%。雖然這個持續成長的市場,為睿生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但談到研發歷程,睿生董事長楊柱祥顯得點滴在心頭:「這一路上,實在是跌跌撞撞,」楊柱祥坦言:「方向對了,但我們摸索長達20年,才終於比較掌握數位X光的分離與整合技術」。
楊柱祥回憶,數位X光檢測技術最初來自IBM日本野洲廠,2001年時,奇美電子(後與群創合併)購併該廠以後,經營團隊逐一盤點產品與技術,「發現有一組機台被黑布包起來放在角落,詢問日方人員,得到的答案竟然是:『這是機密』,後來才知道,這組機台就是將底片式X光數位化的實驗性機組」,楊柱祥笑說。當時日方人員解釋,數位X光攝影技術最大優點,就是儲存、傳輸極為方便,堪稱是身處偏遠病患的一大福音。「我們就想,這實在太方便了,哪怕病人住在小琉球島上,只要那邊診所一個click,成大醫院同仁幾秒鐘就可以收到!」,楊柱祥強調。
經過5年在日本本地生產,2007年起,群創將數位X光檢測用的玻璃面板移到台南廠製造。此後,群創陸續取得X光感測模組裡的各項元件技術,終於掌握數位X光檢測系統的整機製造能力。接著,群創陸續取得台灣、美國和日本FDA的醫療器材認證,直到2019年,群創將這個團隊分拆獨立,睿生光電才正式誕生。目前,睿生是台灣唯一有數位X光檢測系統整機製造能力的業者,多年磨練的設計經驗,能為全球各大模組及系統製造商提供客製化解決方案。完整的嵌入式軟硬體設計能力,可精準讀取並轉換感測器訊號,實戰應用經驗當豐富。
2023年是睿生經營的另一個里程碑。這一年,睿生、國際扶輪社3470地區和成大醫院合作推動「雲嘉南萬人行動 X 光早期肺癌篩檢計畫」,將雙能X光感測器模組安裝在行動醫療車上,巡迴台灣西南部各地,為早期診斷肺癌貢獻一份社會責任。
成大醫院胸腔外科主任曾堯麟是主導這個篩檢計畫的推手,談到肺癌這項「新國病」時,曾堯麟格外有感觸。他指出,雲林、嘉義、台南和澎湖醫療資源相對不足,但是罹患肺癌人數在全台灣是名列前茅,相形之下,更突顯在這幾個縣市實施大規模檢查的重要性。
曾堯麟強調,雖然採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者目前有篩檢補助,但補助範圍僅限於具有罹患肺癌家族史的民眾,以及吸菸者本人,無法普及廣大群體。若能有數位X光感測技術輔助,相信可以及早發現更多肺癌病患,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並且節省醫療資源。「操作經驗嫻熟的醫生,判斷一位病人的X光平均大約需要15至20秒鐘。但是AI輔助的數位X光技術,判讀一位病人大約只花5至8秒,而且在充分學習之後,還可以有效降低傳統的偽陽性誤差」,曾堯麟說。
展望未來,睿生總經理李志聖認為,在醫療人力日益吃緊之際,數位X光系統將成為急診醫療相當重要的輔助器材。「假如把這個器材配備在救護車上,胸腔肋骨斷了幾根,哪些組織的傷勢細節全部一清二楚,到院之前拍一張,就能讓急診團隊充分準備因應,還可以透過AI設定提醒,不但可以大大加快後送的醫療處置,可以減少醫療資源浪費,最重要的是,病患的復原時間也能縮短。」李志聖強調:「這是我們未來想要積極推動的醫療場景」。
睿生光電以其創新技術與完整解決方案,在全球醫療科技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隨著AI技術的深化應用與新興市場的開拓,公司將持續推動技術創新,為醫療及工業檢測領域帶來更多突破性的解決方案。透過持續投資研發、拓展應用領域,以及深化市場布局,睿生光電正朝向成為全方位X光影像解決方案的全球領導者邁進。
更多風傳媒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