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沙灘吸碳首例 旗津沿岸種椰林估年吸23噸碳
怪手往椰子樹周圍深掘後,研究人員上前採樣沙土。
中山大學碳索實驗室在高雄旗津沿岸執行椰林吸碳計畫,種下60棵可可椰子樹,因為可可椰子不僅根系強韌、能防止沙灘侵蝕、抗強風,平均每棵樹每年可吸收約25公斤二氧化碳。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表示,「它不會占空間,又可以抗鹽化,最重要是這次的颱風椰子樹也都沒有怎麼倒,在5年以後,大約每一棵可以固碳20至50公斤,看它得到的養分跟水分的程度。」
攔腰切斷的椰樹內部佈滿纖維,連根挖起後,接著鋸斷、稱重,紀錄下未烘乾前的濕重數據,這些是香水椰子樹,原本被市府種植在旗津沙灘,經徵得市府同意,被研究團隊當作對照組。
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碩士生鐘子捷說:「知道每克的乾重總共有多少百分比的碳之後,再把它乘以它原本樹總共有多大,就可以知道這整棵樹,它總共所含的碳有多少。」
根系、樹幹等樣本回到實驗室後,後續再經烘乾等程序排除水分。
已完成烘乾程序、取得乾重的根系樣本,被研磨成粉、接著壓錠,送入碳氮分析儀,分析含碳量,就能得知椰樹各部位的吸碳量。
洪慶章說道,「經過太陽日曬,你看都變得很堅硬,椰子殼的話,大約是400多公克,那它裡面的含碳大約是40至50%左右,換句話說,400公克大約可以有200克是碳。」
不只椰樹本身吸碳,椰子殼也有吸碳能力。
團隊開創沙灘地吸碳先例,並預計從60棵擴展到1公頃的海濱沙灘、種下900棵椰樹,預估年吸碳量可達23公噸,希望透過研究,讓在沙灘經常可見到的椰林,也能成為減緩氣候變遷及保護沙灘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