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裡的監視器》 揭手遊秘辛 孩童玩家隱私全曝

你知道孩子沉迷遊戲,並非偶然嗎?公視大展精選丹麥紀錄片《口袋裡的監視器》 ,揭露幕螢幕背後,科技巨頭如何透過非法數據蒐集、分析行為模式,一步步誘導丹麥孩童玩家開始依賴手機遊戲。而且隨著每次打開遊戲,這些年輕用戶和家人的數位足跡,包括玩家在哪裡,甚至連遊戲期間與旁人的對談、或是用戶的日常動態,全被遊戲開發者默默監視,玩家的隱私保護面臨極大挑戰。

畫面提供: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畫面提供:世界公視大展精選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嗨,嗨。我們到家後,會吃點心,然後問能否玩遊戲。」

放學回到家,三句不離「玩遊戲」。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你想要什麼生日禮物?玩具槍。玩具槍?嗯。我現在可以玩遊戲了嗎?」

丹麥兒童的螢幕使用時間,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要高,3到6歲小孩平均每天使用將近2小時,青少年則多達6小時。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很誇張,他們每天都要玩一次,去維持他們在不同遊戲中的排名。我們在家多半都是在談論螢幕使用時間。」

孩子們不再出門跑跳碰,關在家中、沉溺於網路世界中。一旦父母勸阻、不合他們的意,家庭戰爭一觸即發。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你停下來了嗎?米卡。現在不行。但你必須關掉了,寶貝。過度使用螢幕一段時間後,米卡的學業表現變差,因為他的情緒受到影響,他變得易怒,很難進行日常互動。」

這些孩子沉迷遊戲,只是偶然嗎?心理學家更深信,他們是失控產業的受害者。「世界公視大展精選」收錄的丹麥TV2電視台紀錄片《口袋裡的監視器》,特派記者佯裝遊戲公司員工,前進巴塞隆納產業大會,揭露手遊背後蓄意誘導孩童上癮的手段。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重點在於我吸引你進來了,要如何讓你待得更久。」

美國公司Wappier,它們宣稱能預測和左右玩家的行為,為遊戲開發商帶來更多收益。不少知名手遊後台都能看見它的身影, 但分析使用者的方法竟然是...。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這個名叫約翰的人,我們知道他來自瑞典,我們握有他玩遊戲的習慣,我們知道他會在一周的哪幾天玩遊戲,以及每次的時長。」

從手機擷取數據,為個別玩家建立檔案。玩家玩得越多,公司越了解玩家,便能盡可能投其所好,打造讓人上癮的獎勵和活動機制,讓使用者留在遊戲平台。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要睡覺時很難放下手機,只想一直玩。凌晨兩點,你告訴自己已經很晚了,明天要上學,但你還是無法停止。」

「抵抗力」較弱的孩子們,就這樣被誘導成為遊戲成癮者。更可怕的是,打開遊戲頁面後,玩家的生活大小事,可能全被藏鏡人看光光。

為了深入了解,丹麥記者團隊實際開發一款遊戲,用同樣手法,在小學生中做了實驗,結果發現孩子們的日常隱私,不再是秘密。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這個是諾亞,他又開始玩這個遊戲了。」

不只可以默默在背後即時存取相片,手機定位系統還能隨時記錄孩子的位置,從學生離開學校,沿著哪條路行走、在哪停下,一清二楚,甚至能打開麥克風,將朋友之間的對談,全部錄下。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這種要21個。全是相同顏色?一包肯定不夠。」

記者告知後,家長才得知這一事實,所有人無不震驚,甚至對蒐集過於私密資訊的舉動,感到作嘔。

《口袋裡的監視器》紀錄片段:「我們有卡拉的健康資料,她在12月14日被檢測出確診新冠肺炎。她的定位服務告訴我們,你們在五月和她的祖父母去了一間木屋,位置就在這裡。我們知道你和她的爸爸離婚了,他和他的新女友住在這裡。」

全數外流,一切只因為下載了遊戲。手機正不知不覺,成為口袋裡的監視器。知曉背後操作的您,還敢放心大肆暢玩嗎?

更多 TVBS 報導
BBC紀錄片聚焦亞洲 如好萊塢動畫真實版台灣也入鏡
AI失控引戰?誤殺? 新武器難管 軍備競爭難止
規矩從小學建立!《日本人的養成》探紀律禮貌從何而來
強震女嬰找到了! 《重返921》加拿大攝影記者25年後回台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