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博士生踢爆中國副教授狂抄論文 兩岸學者盛讚葉霑成功之處

中國大學一名王姓副教授被台灣博士生葉霑查出,兩年內起碼抄襲了4篇台灣研究者的論文,引發中國學界高度關注。中國學者表示,葉霑的表現挺好的,在近年兩岸學術交流收緊下,通過這樣的個案追蹤,反倒讓眾人能清楚現在中國大陸的學術狀況;台灣升學專家也肯定葉霑採取的相關申訴方式,不僅理性,也成功進行了一場「兩岸學術交流」。

中國教師論文連環抄 遭台灣研究生舉發

即將取得博士學位的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生葉霑,去年底發覺,自己在2020年發表的碩士論文,遭到一名正在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從事博士後研究員的武漢輕工業大學王姓副教授抄襲,並刊登在中國頂級期刊;葉霑進一步追查後更發現,這名副教授在兩年內至少還抄襲了其他4名台灣研究者的論文和期刊文章,化為他另外3篇發表在不同期刊的論文。

於是,葉霑向中國各期刊申訴,提出撤稿要求,陸續獲得3家期刊正面回應,同意撤稿;葉霑近日在臉書發文,將這兩個多月來的追查與申訴過程公開,引發中國網友和學界的震撼,這名王姓學者25日已被復旦大學退站處理,武漢輕工業大學的網站也將與這名副教授相關的訊息全都下架。

台灣元智大學校長廖慶榮表示,這名中國副教授遭到學校處分,非常合理,而有這樣的個案,中國學校也應該好好調查,避免以後再發生類似案件。廖慶榮:『(原音)我相信值得好好來研究一下,會不會也有這些狀況,如果有,那確實應該詳細來調查,因為這種風氣是非常不好的。』

中國學術圈 因制度而缺乏創新力

前北京清華大學政治學系講師吳強指出,在中國學術圈,這樣的抄襲現象其實很普遍,以前也聽說過中國教師抄襲台灣學生或中國學生論文的事情,他自己發表的文章也曾被其他老師抄襲,類似情形會如此嚴重,主因是各校會對教師訂定各項標準,像是每年至少要在中國一流期刊發表一篇論文,或是兩年3篇等等,也有學校是將系上老師的發表量進行排名,如果連續幾年排名墊後,就有可能被解聘。

他說,因為有相關規定,也讓中國大學裡頭的知識分子呈現高度內捲化的狀態,並欠缺學術創新能力,而這種職業道德的淪喪,不只在學術界,在知識產權、在工業界、在官場,也都相當普遍。

吳強表示,兩岸學術交流近年變淡,加上中國築起的互聯網防火牆愈來愈高,所以中國各大學與機構就逐漸沒有再訂閱台灣的書籍和學術雜誌,這就增加了中國教師和研究人員的投機心態。

吳強:『(原音)他們以為這種抄襲,幾乎是百分之百不會引起同仁的注意,他們以為兩岸的這種交流在愈來愈收緊的狀態下,這種抄襲短時期內不致於被發現,但是這種發表又有利於他們職位的升遷等等;在這個背景下,換句話說,在過去10年中國大陸的學術和國際、港台的學術交流都處在一個收縮的狀態之下,中國現在淪為一個「學術孤島」,台灣地理上是個島,但學術上的交流、經濟上的交流就是國際性的、全球性的,但是中國大陸在過去10幾年最大的變化,是在我們通常所說的貿易脫鉤的同時,學術的交流、學術研究實際上是淪為孤島化。』

意外形成兩岸學術交流 促進中國學界反腐

葉霑將論文被抄襲的經歷公開,吳強也相當肯定台灣研究生的表現。吳強:『(原音)這種表現是挺好的,既是捍衛自己的研究成果,每個人都很珍惜自己的研究成果,珍惜自己的論文不被剽竊,並且能夠被學術界重視,這是一個自然的、很好的自我訓練。』

吳強認為,正因兩岸學術交流收緊,現在爆出這起事件,反而能以這種方式更加了解中國的學術圈現況。吳強:『(原音)我覺得是了解中國大陸表面上那種大躍進,實際上這種大躍進背後,這種土法煉鋼、這種作弊抄襲、這種無視知識產權的現象,我覺得是很好的一種了解中國大陸表面上這種學術大躍進、工業大躍進的方式,我覺得能夠很好的看清楚這些東西。』

台灣升學資訊平台「大學問」執行長魏佳卉則表示,因為中國大陸官方近年已在關注學界違反學術倫理的嚴重性,並頒布相關法令,所以藉著這次的申訴,官方勢必會更加關切,想要改善論文抄襲等問題;而且,從這次的案例也能發現,原來向中國大陸的相關期刊申訴,不會投訴無門,還可能獲得正面回應,所以葉霑的表現,其實已成功帶起一場正向的兩岸學術交流。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越反越腐 2024中國涉貪受賄大增近4成
中國象棋界反腐棋王淪陷 專家點出問題:腐敗難斷根
港媒:再有軍工巨頭神隱 中核董事長缺席反腐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