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志願役兵力不足:隱藏的國防危機與政府改革之路
台灣國軍志願役兵力持續下滑,國防部最新數據顯示,志願役總人數從2021年底16萬4884人下降至2024年中僅剩15萬2885人,多數主戰部隊的編現比,即編制與現有人力的比例甚至低於80%,較美軍認為的最低標準85%還低。冷冰冰的數字真實地警醒著我們,國防體系出現大問題。除了改善國軍待遇,執政的穩定度與國家認同的一致性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根據國防部資料,目前陸軍的外島步兵部隊、機步部隊、砲兵部隊等核心戰力部門的編現比均不足80%,海軍陸戰隊與空軍的防空部隊情況亦不樂觀。人力不足意味著部隊難以完成訓練需求,對於接裝新型武器裝備的操作與維護能力也將大幅減弱。
台灣兵力短缺並非朝夕之間產生。民間流傳「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當兵既沒有自由又非常辛苦,要人心甘情願當兵,依據美國經驗就是「錢、還是錢、更多的錢!」21世紀初,台灣開始試圖將徵兵轉向募兵,但過程不算順利,最終號稱徵募並行,直到前總統蔡英文宣布,2024年開始,義務役將從四個月延長為一年,但還是來不及挽回兵力大幅下滑的頹勢。
當然少子化趨勢使得適齡青年人數逐年減少,國防部的招募池日益縮小。但政府在面對此一早可預見的趨勢,卻缺乏前瞻性應對措施,未能有效激勵更多青年投身軍旅。其次,志願役制度吸引力不足;根據多項調查,許多青年認為軍職待遇與社會其他行業相比缺乏競爭力,特別是在職涯發展與家庭支持方面。再者,部隊內部文化與工作環境問題普遍有待改善。過去多次發生的虐兵、過勞與軍中性別歧視事件,重傷軍旅形象,進一步降低了招募成效與志願役士兵的留營意願。
面對這一局面,政府亟需採取積極改革措施以挽救台灣的國防體系,但更重要是為誰而戰?幾個世代來,先後來到台灣這塊土地上的民眾,誰沒經歷過幾次紛亂與保衛家國的殊死戰。但一旦國家認同出現分裂,或者執政者為遂己利不惜製造對立與分裂,社會氛圍如此,進到軍中也難更好,甚至紛亂的認同與黨派之間有意無意的挑撥,都會讓現在年輕人不願選擇成為一個不知為誰而戰的角色。尤其當國軍看到諸多政客為了個人或黨派利益,可以棄國家民族於不顧,怎可能甘願出生入死。
《經濟學人》曾指出台灣是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如今國軍志願役軍人賠錢退伍人數竟然暴增,部隊編現比逐年下降。軍方留不住人才是事實,再多的藉口都難補國防缺口。從制度優化到社會凝聚,直面問題,才能確保台灣的安全與未來。
更多品觀點報導
內政部編2218萬預算給黑熊學院 種菜課要價3840元!藍酸沈伯洋「民主菜農」
國軍志願役人數創新低 專家:恐影響到應有的作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