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軍事投資八年增長逾80% 國安官員: 台美對強化威懾深具共識

2024年10月25日在金門古寧頭戰役75週年紀念儀式上,台灣軍人在公墓中敬香。

台北 —

美國候任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在選前提及台灣應為自身安全“交保護費”的說法,凸顯台海局勢敏感。一位台灣國安高層官員對此表示,台灣高度重視自我防衛,在過去八年間,國防預算增幅達80.47%,未來也會持續強化美台合作及協調機制,建構更強韌的防衛。

英國《金融時報》週一(11月11日)報導,台灣“考慮用軍購大單向特朗普示好”,文中引述多位知情人士說法稱,台灣準備提出的清單中,包括宙斯盾(Aegis Combat System)驅逐艦等多種海空載台,以此向美國新政府展現自我防禦、對抗中國的決心。

對此台灣國防部長顧立雄週三回應稱,當前台灣國防建設著重於建構不對稱戰力、強化作戰韌性、提升後備戰力和有效應處中國灰色地帶襲擾等四大方向。

顧立雄強調,台美之間已建構綿密的軍事交流機制,未來也會就上述四大方向和特朗普政府持續溝通,採購相應的武器裝備及訓練,但基於過往慣例,台灣不會在知會美國國會前,就公開說明。

國安官員:台灣自衛承諾“只會更高”

一位因職務敏感,拒絕透露姓名的台灣國安高層官員則在星期二舉行的簡報會中指出,考慮到美國政府正處於交接過程,台灣目前並未向美方提出具體採購清單,但“台灣強化自衛能力的承諾只會更高,不會更低”。

這名國安官員指出,相較於前總統馬英九任內國防預算的緩步下降,前總統蔡英文八年任期內的國防預算增長顯著,增幅高達80.74%。 2024年台灣國防支出達200億美元,較去年增加了7%。

國安官員進一步分析,台灣軍方未來將強化“去中心化”的指揮與管制(Command and Control, C2)能力,更需持續投資於衛星感知能力以及相關係統整合,這也將是持續與美方協調的重點。

特朗普選前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直言,台灣應大幅增加國防投資,將國防預算佔GDP的比重從目前的2.6%提升至10%。對此,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分析人士普遍認為,如果特朗普口中的「保護費」意味著美國願意向台灣出售急需的先進武器和裝備,這確實將有助於台灣應對複雜的台海安全局勢。

位於台北的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秘書長揭仲指出,現有國防預算相對於GDP看似漲幅不高,是因為近年來台灣經濟增速翻倍,但若觀察國防預算在政府總預算中的佔比,就高達15%-17%,約等於以色列在以哈戰爭開打前的水平。

學者:台灣軍方早有先進武器“許願清單”

揭仲指出,飛機、船艦等傳統載台的單價遠高於無人機等不對稱作戰武器,並能在美國國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因此,他分析認為,特朗普上任後,可能會希望台灣增加對這些高價值裝備的採購。

而事實上,台灣各軍種也早有一長串希望採購的“願望清單”,例如海軍的MH-60R反潛直升機,不僅反潛性能優異,也有更強的網狀化作戰能力,可與其他機艦分享戰場情資。

此外因應中國解放軍在第一島鏈建構強大的精準飽和打擊能力,台灣現有水面艦隊的戰力已顯捉襟見肘,若能取得美國海軍退役的神盾艦,就能依靠其強大的雷達和垂直發射系統,有效提升防空能力。

在空軍方面,能夠偵測到匿蹤戰機的E-2D空中預警機,以及射程更遠,達560公里的AGM 158C空射反艦飛彈,也都能補足台灣面對解放軍大幅增加匿蹤戰鬥機和航空母艦編隊的迫切需求。

至於F-35隱行戰機,揭仲認為,由於單價過高,且目前待生產的訂單已多八、九百架,就算台灣下單,恐怕也要等到十年後才能交付,無助於提升美國國內就業,因此或許會先被擱置。

此外台灣陸軍在特朗普上一個任期原擬採購的M-109A6自走砲,揭仲也認為應再次提出,因為俄烏戰場經驗顯示,相對於高單價的各式飛彈、火箭,傳統火砲仍不可或缺,但台灣現有火砲已過於老舊,射速慢、自動化程度低,亟待改善。

揭仲告訴美國之音:“如果真的(解放軍登陸)國土防衛作戰階段,中國的火砲射程、發射速度跟指揮管制都比我們強一個世代,等他們火砲上岸,我們的傳統火砲就一點用都沒有,那你說俄烏戰爭每天打多少砲彈?M-109A6(先進火砲)還是有它一定的價值。 ”

解放軍灰色地帶襲擾 凸顯台灣仍需維持機艦數量規模

在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中共政軍與作戰概念研究所副研究員舒孝煌認為,從中國正在舉行的“珠海航空展”中,包括殲-35、殲-20S等隱行戰機和無人機高調亮相,台灣方面更應警惕未來數年內,來自對岸第五代戰機的威脅勢必越加嚴峻,進而有針對性的爭取採購相應裝備,絕不只是一句“保護費”這麼簡單。

舒孝煌認為,雖然近年來台灣基於俄烏戰爭經驗,積極部署以小搏大的“不對稱戰力”,但與此同時,中共機艦擾台的“灰色地帶襲擾”,卻自今年5月台灣總統賴清德就職以來,激增300%。

對台灣軍方而言,每一次遇到中共船艦逼近,都必須派出噸位接近、航速也跟得上的船艦“頂上去”伴航緊盯,否則只會放任解放軍向台灣領海步步進逼,類似任務已令台灣海軍壓力倍增,更凸顯船艦更新換代的必要性。

台灣公佈“一年期義務役”戰力鑑測 補充兵源效果仍待觀察

值得注意的是,擴大軍事投資,籌獲新式武器的同時,“少子化”時代,如何有效配置稀缺的兵力資源,也是台灣和世界各國都被迫面對的問題;軍隊人力短缺,也直接影響到各軍種接裝新式武器系統的能力。

為因應志願役兵源不足,台灣軍方自今年1月起將原本役期已縮短至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恢復為“一年期義務役”。

截至本月,首梯入伍的一年期義務役士兵,已經接受完整的駐地、專精及基地訓練等不同階段;台灣國防部上星期公開展示他們接受“戰力鑑測”,顯示這批義務役士兵已能熟練操作包括“紅隼”肩射反戰車火箭彈在內的多種單兵武器。

然而,實施近一年以來,這項新政策尚未明顯反映出充實基層兵力的政策目標。

根據台灣國防部提供給美國之音的數據顯示,部隊中志願役“編現比(現役/編制數)”為75.9%,納入一年期義務役之後,提升至78.4%,預計今年底前,編現比可提升至79.2%;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入營的義務役士兵總數為6,314人。

但揭仲指出,平均值79.2%就代表近年來志願役兵力流失更嚴重的基層戰鬥部隊編現比恐怕不足7 0%,幾乎低於一般軍事理論認定部隊減員30%,就被視為“戰力不足”,必需後撤整補的門坎。

舒孝煌則分析,初期入營人數偏低,是因為今年首梯應徵入伍皆為2005年出生的役男,但在台灣社會,大多數人會選擇緩徵,讀完大學才入伍,所以實際效果,仍需等待一段時間。

舒孝煌說:“也許在三年四年後,這些(役男)大學畢業之後,如果沒有繼續升學,就可能會有更多數量役男會進入部隊,那個時候可能會有比較更確切的狀況跟數字。”

莊嘉穎:一年役期仍低於週邊國家,恐不敷所需

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認為,台灣剛重啟不到一年的義務役制度,還需要相當時間的調整,直到相當數量的義務役士兵退伍,並實際納入後備部隊體系,實現有效的訓練和管理,才算完成“國土防衛”有效戰力。

莊嘉穎直言,相對於鄰近國家如新加坡役期為兩年、韓國役期約18個月,台灣義務役目前恢復至一年,無論訓練期程或是補充兵力的額度,恐怕都還不足,需要進一步調整。

莊嘉穎告訴美國之音:“因為你一年(役期)的話,除了學會基本的武器操作,還要知道在不同的戰場上怎麼去用,這就需要時間,像新加坡一直沒有這樣做(縮短役期),因為發現兩年其實是差不多最短的、韓國也差不多。”

台北學者揭仲進一步指出,一方面是台灣軍方人力不足,另一方面是未來五年內,軍方已經排定要接裝多達15種新裝備,作業負擔沉重。

未來如何採購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各種載台、淘汰性能落伍又需要大量人力操作維護的老舊裝備,勢必是台灣交“保護費”的同時,必須跟美方密切溝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