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內部的折騰」與「外部的變局」
聖誕快樂!在地上願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1914年歐洲「西線」慘烈的戰鬥中,交戰的德英兩軍在聖誕節出人意表的短暫停止殺戮,在壕溝裡聽見〈平安夜〉的歌聲後,爬出來玩足球並交換禮物。
其實,與敵手講和很難,但與自己講和真的更難!總統與立院選舉已結束近1年,但民進黨的施政模式仍沉迷於過去8年的舊思維,顯然不服也不願接受選舉結果。賴政府的「全方位對抗」策略有如磁鐵一般,將在野黨緊緊吸在「朝野消耗戰」。
殊不知殘酷的國家安全與生存發展挑戰,其實「在外不在內」。不斷糾纏在內部折騰的台灣,耗損自身前進的動力也就罷了,如果因此而被友盟國家認為可能傷及彼等利益,問題就更大了。
1980年代,台視新聞曾推出「從台北看天下」,希望透過電視節目拓展民眾對台灣以外事物的認識。後來政治分析家理出了另一個邏輯,就是「用台灣在地的經驗去想像外國的政治運作與決策思維」。
台灣孤立於國際社會久矣!總統、副總統不能出國,無法與他國政要建立私人友誼。重要國際組織我們都不是會員國,官員難有增加閱歷並磨練談判藝術的機會。好幾代的外交官不能呈遞到任國書,駐外武官無法著軍服配戴「飾緒」。
「不知是世界遺棄了我們,還是我們把它遺忘」雖是早年情歌〈蘇州河邊〉裡的一句歌詞,卻貼切並另類地描寫了台灣在長期被忽略的殘酷國際環境下,逐漸演變成「心態向內,情緒向外」的扭曲現象,如果再以為「政治內捲,國安外包」是相對順手的方程式,則更易自陷於危殆。
贏得選舉並掌控資源分配大權,固然是所有政治人物心之想望。錙銖必較,寸土不讓的政治議題戰法,卻可能是自身陷在「肉搏戰」的思維中消耗,而被動忽略了綜觀全局的視野,反而因戰術而拖累更大的戰略目標。政治人物即使掌握執政大權,至多也還只是在台澎金馬內耍威風,而國家領導人每天放在心上自我警惕的地圖,卻應遠大於「防空識別區」。
「攘外必先安內」自然是領導心法,但對台灣而言,外部形勢變化對內部的影響更大,而以川普與習近平的對弈尤然。無論是20年前所謂的「中美共管台灣」,或近來逐漸出現「中美共制台灣」的提法,都客觀地顯示了外部因素形塑台灣生存環境的超強力道。贏了總統選舉,較量的對手就不再只是國內的潛在挑戰者,而更是有無智慧審時度勢以保國家周全的自己。
盱衡中美對抗長期持續,戰略學所講的「行動自由」在霸權擠壓下,台灣的彈性空間愈來愈小已是趨勢。北京認定台灣是「核心利益中的核心」,是中美關係中「不可踰越的紅線」,習近平也已兩度向拜登總統提及「希望美國支持中國的和平統一」。與川普2.0任期重疊的習近平3.0,總還是要在2027年的中共21大,提出「推進祖國統一進程」的對台工作成績單。
美國川普強勢回歸,競選期間的對台言論即使略顯狂狷,卻肯定是他慣有「直覺式的刻板印象」,絕對不容小覷。川普對台「降順差,移產業,增軍費」的3把利劍即將陸續舞動,我們的政府有沒有針對不同廣度與深度的政策面向,推演出多重層次的備案來因應「川普衝擊波」?而陷於內部折騰的政治領袖們,究竟每天又會花多少時間來思考?
台灣如何避免自身成為川普與習近平「大交易」桌上的議題,比未來罷免案連署是否要附身分證影本重要得太多。(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