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法官的信任危機
大法官10月作出國會改革案「多數主張違憲」的判決,台灣民意基金會18日公布民調卻發現,大多數民眾並不接受憲法法庭的這項判決,也顯示「一錘定音」的大法官權威,已面臨民意不信任的危機。
這樣的信心危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起因為現任大法官一片「綠友友」,近年多起釋憲聲請案無論是年改、萊豬,還是前瞻建設,所有的不受理及判決結果都讓人質疑憲法法庭似乎「只要顏色對,一切都對」。
更重要的原因是,這批大法官近期作出「實質廢死」的釋憲案及「國會改革案多數違憲」等判決,不僅與民意相悖,連部分法界人士都質疑已將本該獨立的司法染上了政治色彩。
尤其是賴總統偕府院黨團和監察院等「四路人馬」力推的國會改革釋憲案,在憲法法庭受理過程中,就已讓外界明顯感受到偏向執政黨。賴總統今年6月26日公布國會改革案法律生效,隨即聲請釋憲,憲法法庭7月19日就作出暫時處分裁定,凍結大多數法條,8月6日更火速召開言詞辯論庭,10月25日做出絕大多數國會改革主張被宣告違憲的判決。
事實上,台灣民意基金會在6月,就曾針對「國會改革案」進行民調,當時的民意即顯示,多數國人都支持國會改革案內容,包括「總統國情報告時,必須現場接受立委質詢,即問即答」、「對藐視國會的官員祭出行政罰」、「強化立法院人事同意權」、「強化立法院聽證會約束力」,民眾全都是贊成大於反對。
不只國內民意如此,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英國等民主國家,都有類似國會調查權和藐視國會罪的設計,他們的憲法也從未將其視為國會擴權。
就連民進黨團2016年提案修正的《立法院職權行使法》,都有立法院會得設調查委員會,委員會得設調查專案小組,並得以調借文件原本或要求有關機關及人員提供「證言」、資料及物件的法條。但在法官全換上「綠友友」,綠委在國會淪為少數後,民進黨也從當年的國會改革支持者,搖身一變為反對者。
根據台灣民意基金會18日公布的民調顯示,只有3成1的民眾願意接受憲法法庭「國會改革案」的釋憲判決,卻有高達4成3不接受。就連民進黨執政的台南市和高雄市民都不挺,顯然憲法法庭的權威正在消失。
司法是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大法官是這道防線的最後守護者,如果連這道防線都崩潰,又如何建立民眾對政府的信心?此次再度提名「綠友友」大法官的賴政府,還能不三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