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症不只記憶衰退!「4前兆」要留意 家屬可以做這些事
生活中心/賴俊佑報導
▲家屬可在失智長長者身上放緊急聯絡資訊卡、智慧手環,確保迷路時能即刻聯繫。(圖/翻攝自 Pixabay)
資深藝人林葉亭的父親疑因失智症走失,最終傳出不幸消息,讓社會更加重視失智症的潛在風險:衛福部桃園醫院精神科主任王紹丞醫師表示,失智症狀除了記憶衰退、迷路風險,還有不易專注、語言表達出現障礙、沒特別原因的憂鬱或焦慮、不尋常金錢觀等前驅風險,若能提早治療,可以減緩失智病程並提升生活品質。
失智症症狀
王紹丞醫師指出,臨床上,失智症最常見症狀為短期記憶力衰退,如重複詢問已談過的問題、忘記當天行程;患者也可能混淆時空,甚至在熟悉的環境中迷路,常伴隨情緒或性格上的突變,這些表徵早期往往不明顯,容易被忽略,一旦發覺長者頻繁健忘、胡亂外出或判斷力不佳時,應儘快就醫並採取防護措施,能有效降低走失與意外風險。
王紹丞醫師提到除了報導中提到的記憶衰退與迷路風險外,門診常見的失智症患者還有許多容易被忽略的前驅症狀。部分長者會變得不易專注、經常恍神,或在處理平時熟悉的家務時顯得手忙腳亂,暗示其執行功能與空間感已明顯退化。也有人在語言表達上出現障礙,無法順暢地找字或理解對話,讓家人誤以為只是「講話變少」。也有些長者會呈現沒有特別原因的焦慮或憂鬱,個性和之前有明顯的差異;更值得注意的是,判斷力與抽象思考能力也會逐漸下降,一些長者會出現衝動消費、輕信詐騙電話或不尋常的金錢觀。若家屬只將這些跡象歸咎於年紀增長或偶發情緒,可能會延誤對失智症的早期診斷與介入時機;而儘早確立診斷並適當介入,可明顯的減緩失智病程並提升生活品質。
面對失智症家屬可以做的事
在林葉亭父親被尋獲前,家屬不斷透過媒體、網路和親友協尋,顯示找回失智長者往往需要整個社會的力量。然而,預防依舊勝於事後補救。家屬可在長者身上或隨身物品上放置緊急聯絡資訊卡,或給患者配戴可定位的智慧手環,確保迷路時能即刻聯繫。家中環境也能進行安全化設計,如在門窗裝警示器、夜間開燈,並在重要空間標明清晰指示。同時,主動告知里長、鄰居與當地警方,讓社區形成守望相助的網絡。一旦失智長者失蹤,第一時間報警通報並擴大搜索能提升尋回機率。面對病程日趨嚴重的失智症,家屬須承擔相當壓力,建議多參與失智症協會或相關團體,汲取經驗並獲取專業照護與心理支持,為今後的照顧安排做好萬全準備。
目前失智症的常規治療與可能的新興治療
失智症是不可逆的神經退化性疾病,現行治療重點在延緩病情惡化、維持患者生活品質。臨床用藥如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Donepezil、Rivastigmine、Galantamine)及NMDA受體拮抗劑(Memantine),與未來即將上市的新藥β澱粉樣蛋白清除劑,能在一定程度上維持認知功能。另有非藥物性療法,包括運動、音樂與社交活動等,能為患者提供持續刺激與支持。
高雄長庚醫院精神部許智維醫師指出,近年來新興治療技術如經顱磁刺激(rTMS)展現了改善失智症患者認知功能的潛力。這項技術利用間斷性磁脈衝刺激大腦特定區域,增強神經細胞的可塑性與訊號傳遞效率,加強記憶中樞與其他腦區的功能連結,促進整體大腦網絡的協同運作。國外研究顯示經顱磁刺激治療可提升患者的記憶力、注意力及執行功能,特別針對早中期失智症患者效果明顯。另外,該研究結果也顯示,患者在治療後除了認知測試得分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也有所改善。家屬常常會形容患者治療後的狀態是「人看起來比較清楚,腦袋不會那麼霧霧」。綜觀而言,面對失智症帶來的挑戰,除了整合醫療照護與社會資源外,家屬的及時察覺與預防更形關鍵,能為長者建立更安全、有尊嚴的生活環境。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小年夜遇鳳凰日囍上加囍!拜天公流程曝 「2動作」恐窮整年
三立星語/0126~0201運勢指南:天秤偏財旺快買彩券 金牛、魔羯桃花開
他花69元買便當變千萬富翁! 7-11、全聯發票中獎名單
除夕10禁忌!拿剪刀、倒汙水都會破運 命理師教2開運法去晦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