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西藏地震凸顯“世界屋脊”興建水壩的地震風險
西藏本週發生的6.8級地震造成126人死亡,有四座水庫受損。路透社週五(1月10日)引述專家的話說,這凸顯出亞洲的兩個大國中國和印度在世界上最偏遠、地震多發地區大肆建設水力發電大壩所面臨的風險。
研究人員稱,喜馬拉雅地區約有68座大型水壩使用的是高海拔湖泊和河流形成的龐大水力發電資源,目前開發的只佔其中的五分之一。研究人員說,這些水力發電資源面臨地震的危險。
現在還有101個項目處於規劃或建設階段。
數據顯示,該地區已有的項目和新建項目的數目超過了法國、德國和西班牙同類項目的總和。
甚至在珠穆朗瑪峰地區北部門戶定日縣發生地震之前,專家們就對中印兩國在那裡大建水力發電計畫的規劃感到不安。中國計劃建造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大壩就是一個例證。
這個工程的規模超過世界最大的三峽大壩的三倍多,設計清潔能源供應量為34吉瓦,這對中國在2030年之前實現碳達峰的目標至關重要。
中國西南地區四川省地礦局區域地質調查隊總工程師範曉在2022年10月一篇關於四川墨脫計畫的文章中寫道,“強烈地震可能會造成直接損害”這項計畫已於去年12月通過審批。
範曉警告說,該項目位於強地震多發地區。他沒有回應路透社透過微信發出的有關這篇文章一些問題。
偏遠山區的水力發電計畫突顯了在那裡建造水力發電計畫所存在的風險與中印兩個世界溫室氣體排放大國對清潔電力的巨大需求之間的緊張關係。中國是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國,印度排名全球第三。
地震過去曾造成水壩破壞,特別是地震引發的山崩和滾石。 2018年發表的研究顯示,2015年尼泊爾發生的大地震造成全國近五分之一的水力發電停頓,停頓時間長達一年多。
印度國家高級研究所的地質學家CP 拉詹德蘭(CP Rajendran)表示,在喜馬拉雅山建造更多水壩是不可持續的,理由是生態問題以及斷層線上巨大水庫重量所帶來的地震風險。
中國水利部對水庫老化問題表示擔憂。在195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建造的水庫超過80%都存在老化問題。中國水利部沒有回覆路透社的置評請求,也沒有提供西藏水壩在地震中受損的具體情況。
中國外交部表示,墨脫計畫經過了嚴格的防災減災測試。
德國波茨坦大學研究地球表面形成和變化的專家沃爾夫岡·施旺哈特(Wolfgang Schwanghart)表示,該地區的地質構造活動給那個地區帶來了危險,但要確定雅魯藏布江上游地點的具體風險還需要進一步分析。
他在2018年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稱,該地區大約四分之一的計畫在未來的地震中都面臨中度至重度破壞的風險。中國表示,大壩將在實現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並能夠刺激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水力發電比間歇性風能和太陽能更可靠、更靈活,有助於實現朝著擺脫煤炭污染方向過渡的迫切需求。
但是,笵曉表示,西藏人口稀少,水電需求較低,而且水電傳送成本高昂,所以沒有必要搞這類計畫。他認為,中國上馬一些水力發電大壩工程主要出於經濟動機,而非能源需求。
路透社引述笵曉的話說,「大型水力發電項目帶來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及投資和稅收的增加,對政府和相關利益集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
在本週早些時候發生的這次地震強度為6.8級,至少造成126人死亡。從死亡人數來看,這次地震在2008年以來所有地震中名列第五。
西藏、四川、青海和雲南是地震頻繁的地區,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地區。 2008年,那裡發生了8.0級地震,死亡人數將近七萬人。
從2010年至2022年,在青海、四川、雲南、甘肅等地區共發生五次6.5級至7.1級地震,有3,699人死亡,數萬人受傷。
(本文部分內容依據了路透社的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