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調高公糧收購價五元歹戲拖棚
國內公糧收購價該不該調高爭議多時,儘管立法院通過「提高公糧收購價格5元」的主決議,農業部還是堅持反對立場,唯所持理由和數據並無法讓外界信服,對此媒體和學者已多有評論。之後行政院卓院長為求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能順利進行後續付委及審查,明確承諾會在今年年底前,提出「提高收購價格5元」的完整配套方案後,外界多認為該議題應該已畫下句點。
然而日昨農業部大張旗鼓召開記者會提出的「稻作產業再升級計畫」,強調應避免只照顧「少數繳交公糧的農民」,提高公糧收購價並非最好方案,僅採部分調整(「公糧輔導收購價格」提高每公斤1.5元達24.5元,「計畫收購」以及「餘糧收購」的價格則維持不變),與原先院長的承諾不同,公開打臉長官卓院長和在野黨,令在野黨相當難堪,已揚言抗爭,恐再起爭端!
農業部召開「糧食產業全面升級計畫」記者會/截自農業部網站
農業部提出的「稻作產業再升級計畫」與卓院長當初承諾不同,暴露出幾點爭議;1.經立法院表決通過的主決議(執政黨立委亦未表達反對),行政機關無視,不遵循,亦未提救濟方案,於法有據嗎?2.行政院長公開的承諾可以任意撕毀?卓揆沒了誠信,未來協商還有意義嗎?原先承諾的禁伐每公頃補償六萬元和健保點值0.95還算數嗎?3. 陳部長既然聲稱收購價格提太高會造成爆倉,為何先前未向卓院長提出,事後再以此為理由,公然違背卓院長與朝野立委協商的共識,實屬少見,如果閣揆簽署決議只是廢紙一張,試問,這個閣揆還做得下去嗎?難怪外界會好奇究竟是誰在背後給陳部長撐腰?4.在野黨原先堅持的三大爭議中,禁伐每公頃補償六萬元和健保點值0.95,都爭取到行政院的明確承諾,唯獨「提高公糧收購價格5元」案卻輕易相信卓院長的承諾(會遵守並於今年底前提出完整配套方案),沒有備案,也有必要對外說明,並提出有效的應對措施。
調高公糧收購價非首例,也非唯一違反WTO原則案例,且國內糧食問題多多,何況單憑「稻作產業再升級計畫」仍有諸多力有未逮之處,必須從長計議,兩者不應混為一談,橫生枝節。
國內稻作產業亟待解決主要問題分述如下:
首先東方國家多以稻米為主食,然而隨著消費習性轉變(食物消費從「以糧食為主」向「以多元化食物為主」轉變),全球對於「糧食」的界定,已不再僅限於稻米小麥玉米和穀物還包括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台灣政府對於糧食安全定義和施政也應該與時俱進,做出適當調整並制定出糧食供應最適配比和規模,還應落實在國土計畫法內(國土計畫草案農地列74─81萬公頃)。
其次,未來糧食生產不能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應採節約水土資源、生態友好的可持續發展模式,逐步朝向新興科技充分利用化(從「傳統」走向「智慧」農業)、投入要素減量化、廢棄物資源化、產品優質化、產業鏈低碳化發展,從根本上改變糧食生產依靠人力、靠天吃飯的傳統;同時加強市場預期管理,避免非理性預期,帶來市場非理性波動,讓糧食(含蔬果)供需穩定,價格維持在合理區間,來安定民眾生計,近來國內菜價即多次發生大幅波動引發民怨。
還有,台灣稻作產業正面對極端氣候頻發、稻農高齡化、所得偏低以及少子化、飲食西化和多樣化等轉變,國人食米量創新低(每人每年平均消費43.0公斤),如何調整稻作規模,提高稻農收入(如運用生物育種、綠色植保、精準農業、農用生物製劑、數位農業、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來提高稻農生產效率和收益),維持繼續生產的意願,並透過生態友好的可持續生產模式,讓稻米產業可以永續發展,是台灣稻作產業施政的未來走向,需要在政策、經費及執行力上大力配合。然而根據農業部114年度歲出編列總預算數1692.54億元中,科技發展支出僅編列49.97億元,只占總預算比率約3%,直接編列推動農業智慧化研發經費竟然只有2.74億元,且研究機構員額編制僅700多人,難以滿足產業發展需求,稻米政策執行成果不佳,日本此次鬧「米荒」,除了極端氣候造成稻米減產外,稻米政策失誤也是重要原因。
再者,官方既然認為稻穀保價收購並不符合WTO要求削減境內補貼規範,且全球只剩台灣還在實施稻穀保價政策,農業部應全面檢討的是公糧保價收購制度的存廢問題,而不是採部分調高做法。
最後,科技可以興農,農業先進國家正積極朝向數位化、智慧化、專業化和集群化的方向發展。這些年政府對於國內種稻成本提高,稻農所得偏低,農民種稻意願降低等問題,雖推動若干計畫(如綠色環境給付計畫搭配稻作四選三、大區輪作等措施),但問題依舊存在(如雜糧依舊高度依賴進口),關鍵在過多的經費被用在福利及宣傳,數位、AI、智慧等先進生產模式未普及,未達預期目標,卻沒人負起責任。
為照顧農民「提高公糧收購價格」與「稻作產業再升級計畫」並無抵觸,不宜拿來做比較,更不應作為不願遵守國會決議的藉口。現行農業施政在經費運用及成果上有許多待檢討之處(農家來自農業所得僅佔總所得的20.47%),既然農業部提出「稻作產業再升級計畫」,何不趁此機會一併將施政成果攤在陽光下檢驗!